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然而不王者

然而不王者

譯文:

讓七十歲的人穿上好衣服,吃得上肉,使老百姓不挨凍受餓,能做到這樣卻不能統壹天下稱王的,自古以來沒有這樣的人。

出自先秦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於自己的國家,(算是)盡了心啦。黃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饑荒,(我)便把那裏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同時把黃河以東地方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

黃河以東的地方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辦。考察鄰國的政事,還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我的百姓沒有增加,這是什麽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吧。戰鼓咚咚敲響,兩軍兵器已經接觸,拋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壹百步後停下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後停下來。逃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逃了壹百步的人,那麽怎麽樣?”

梁惠王說:“不可以。(他們逃跑)只是沒有跑到壹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耽誤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細網不到深的池塘裏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麽不滿了。生養死葬都沒有不滿,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可以穿絲織品做的衣服了。蓄養雞、狗、豬等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老人就可以吃肉了。

百畝大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季節,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背負或頂著重物行走了。

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織品做的衣服又有肉吃,百姓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做了還不能統壹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諸侯貴族家的狗豬吃人所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責任,年成不好。”

這種說法與用兵器刺人並殺死他,卻說:“(這)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有什麽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咎於年成不好,那麽天下的老百姓就歸順了。”

擴展資料: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壹次對話,圍繞著“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采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孟子抓住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來歸,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方法。

全文結構嚴謹,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部分,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孟子善於運用比喻說理,使說理過程顯得從容不迫。本文語言上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極具雄辯氣勢。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壹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壹。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壹天下的問題。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