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閱讀策略的提出
(壹)教課文和教閱讀
1.目的不同:
教課文首要的目的是獲取知識,教閱讀更關心的是形成閱讀的品味和策略。從教學的觀點來看,語文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強調語文知識的正確性,閱讀教學的目的則是培養孩子獨立閱讀,批判思考的能力。
2.性質不同:
教課文是以範文為主,壹篇壹篇的教所閱讀的文本,是編者按照教材的要求,精心修改調整過的。
教閱讀是引導孩子去讀真正的讀物,是以書本為單位,壹本壹本的讀。當然,我們也會讀報紙,也會讀雜誌,裏面也是壹篇壹篇的,但這些讀物是沒有經過篩選的,有著更明顯的作者個人的風格。所以在理論觀點以及結構情節上具有相當的差異。
3.采取的教學方法不同: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主導性強,老師訂出學習的目標和標準,學生跟著老師去學習。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性更強,課堂上,老師會根據不同的策略讓孩子去做練習,提供給他們壹些方法,讓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幫助他讀懂文章,構建自己的認知意義和價值。教閱讀是教閱讀策略教方法。
(二)學界觀點
除了統編本教材中出現的閱讀策略之外,專家們提出的閱讀策略還包括推理、推論、聯結、圖像化、統整、監控理解、聯想、找出主旨及重點等等。這些策略什麽時候教?怎麽教呢?
其實落實到語文課堂中我們並不陌生,如統整閱讀策略,就是將閱讀過程中壹些看似散亂無序的信息綜合整理成系統化的信息,是我們閱讀教學中應該幫助學生掌握的壹項重要能力。教材中對整合信息這壹閱讀策略有如下能力要求:
可以看到,三年級到六年級教材中,有梯度的提出了目標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對於閱讀策略的教學是壹直滲透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的,教材編寫者將相關策略貫穿在教材的各個年級中,並且形成了壹個有易到難、逐步提升的序列。
統編教材在三到六年級逐級安排了四個閱讀策略單元,這是語文教材在科學化道路上探索的壹個成果,教材的這壹個變化,對於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以及教學方式的改變,改變長期以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讓學生能夠成為更加積極主動的閱讀者,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那麽我們該怎麽理解閱讀策略?閱讀策略單元與普通單元在編排上有何不同?如何在教學中落實?這些都是老師們普遍關註的問題。
二、閱讀策略的理解及教材編排特點
統編小學教材,圍繞閱讀策略組織單元,3到6年級,逐級編排的四個策略單元:預測、提問、閱讀要有壹定的速度、有目的的閱讀。
統編教材安排的這四個策略單元主題非常清晰。我們語文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策略單元的時候,應該努力領會編者的意圖,教學的重點、難點都應該圍繞策略來設定。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策略單元時,可以教知識,這是我們閱讀教學的基礎,可以涉及到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文本自帶的,也可以教表達,但是有壹點必須明確:教學時無論是時間的分配還是教學任務的設計都傾向於策略,先完成策略的教學,然後再兼顧其他。
1.閱讀策略的內涵
預測:就是學生根據壹定的線索,有依據的對文本的情節發展、人物命運、作者觀點等方面進行自主假設,並尋找文本信息,驗證已有的假設,如此反復,不斷的推進閱讀。
預測是壹種天然的閱讀心理,教材將這種無意識的閱讀心理轉化為有意識的閱讀策略,有利於激發學生閱讀的初始期待,並且調動他的壹些先備經驗,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提升學生在閱讀中的參與度,促進對文本的理解。預測之後驗證,會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和趣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是閱讀的積極參與者,又是閱讀過程中的發現者和創造者。
提問:是人類獲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壹,提問有多方面的價值,也有不同的分類。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布魯姆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新六個層次的認知水平分類。
此外,還有根據閱讀理解意義建構的過程來進行分類的,如英國的著名教育學家克裏斯丁、納托,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各種問題歸納為:有關文本字面意義的問題、對文本進行綜合概括的問題、引導討論的問題、引導評價文本的問題,以及引導學生對文本發表個人意見的問題。
策略單元中的提問主要是從閱讀理解意義建構的角度,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問題。
閱讀要有壹定的速度:就是指學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理解和把握閱讀文本,獲得需要的信息的能力。這裏的規定時間是針對於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默讀有壹定速度,閱讀壹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的要求而言,因此,這裏的有壹定的速度,並不指快速閱讀。
有目的的閱讀:指學生根據閱讀的目的,選擇恰當的閱讀材料,運用相應的方法進行閱讀,達到自己的閱讀目的,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它能提高閱讀的效率,有助於學生盡快完成相關的任務。
2.編排特點
閱讀策略單元在編排類型上依然屬於閱讀單元,結構的體例與普通的閱讀單元基本相似,有精讀、略讀、識字寫字、課後思考練習題、習作、語文園地。與普通閱讀單元有區別的是,三到四篇課文聯系更為緊密,作為壹個整體呈現,突出訓練目標的遞進性和發展性的關系。前壹到兩篇,具有對閱讀策略的示範與指導作用,導語、課後思考練習題也是緊密圍繞本單元的閱讀策略來展開,後壹至兩篇略讀課文具有實踐的性質,能夠幫助學生總結、綜合運用在本單元學到的閱讀策略。
(1)“預測”單元編排分析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編排的閱讀策略是“預測”。其實學生入學後識了字,能借助拼音閱讀,“預測”在閱讀過程中就已經發生了。
從教科書內容的編排看,二上《雪孩子》後面泡泡中的問題:看看雪孩子變成了白雲,小白兔心裏會想些什麽呢?二下《蜘蛛開店》的思考練習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麽事,展開想象續編故事。二下《祖先的搖籃》思考題:想象壹下在祖先的搖籃裏,人們還會做什麽?這些內容能引導學生嘗試運用預測策略,可以為三年級上冊編排的學習預測閱讀策略做壹些鋪墊。
再看預測單元,單元導語主要從兩個方面點明“預測”單元的語文要素,1.學習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2.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了解掌握壹些預測的基本方法。本單元安排了三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蔔先生的長胡子》《不會叫的狗》。
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目的在於學習預測,閱讀課文《胡蘿蔔先生的長胡子》目的在於練習預測,《不會叫的狗》在於獨立預測。三篇課文作為壹個整體呈現,訓練目標層層遞進。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主要對預測策略進行示範與指導,重在學習預測,利用旁批泡泡框的形式,給學生學習預測策略提供壹些輔助,幫助他們掌握預測策略,並在課後的思考練習題中逐步落實。比如“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編排的意圖是讓學生思考:依據課文題目可以預測的內容是什麽?“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麽慈祥,他應該會答應吧?”這是示範預測,目的在於指導學生壹邊讀壹邊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教材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懂得預測的兩個要點:壹是要根據壹定的線索,有根據的猜,不是亂猜。教師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進行示範,讓學生能夠體會、理解,預測的主要依據需要文本內容的支持,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作出判斷,並學習怎樣才能得出正確的預測。二是預測的重點不是猜對與否,而是在不斷假設驗證的過程中,進壹步修正自己的預測,理解文本內容。
練習題也以泡泡的形式進壹步幫助學生理解預測的基本方法,第壹個泡泡說明可以依據文本提供的線索,例如題目、插圖、文本、內容等等預測文本的主要內容,第二個泡泡說明預測的重點不在對與錯。
後兩篇閱讀課文是典型的可預測文本,目的就在於引導學生主動實踐,嘗試壹邊閱讀壹邊預測,主動監控自己的閱讀過程。教材中沒有呈現完整的文本,就是為了帶給學生更真實的閱讀體驗,學生可以在閱讀中運用預測的壹些基本方法,並在閱讀後通過交流為什麽這樣想?聽老師講故事的結尾,看看和自己的預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等等,通過分享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體驗主動閱讀的樂趣。
《胡蘿蔔先生的長胡子》刪去了原文的結尾,重在練習預測:讀下面的故事,壹邊讀壹邊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預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結尾。課後思考練習第壹題:故事還沒結束,妳認為後來可能會發生什麽事情?妳為什麽這麽想?聽老師把故事講完,看看自己的預測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預測與故事內容的異同,使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白:不管預測的結果如何都要有依據,同時還要懂得當預測與實際發展不壹致時,就要及時的調整思路進行修正,並且繼續預測。這是學生練習運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學到的預測的基本方法。
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讀讀下面這些文章或書的題目,猜猜裏面可能寫了些什麽?讀標題,猜內容,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標題猜寫了些什麽,並說出自己的依據,同時練習運用預測的基本方法,促進預測策略的掌握,並在交流中體會“預測不是瞎想,而是有依據的。”
《不會叫的狗》刪去了原文的三種結局,重在獨立預測。讀故事,壹邊讀壹邊預測後面的內容,想壹想故事的結局可能是什麽?故事的幾種結局可能是怎樣的,說說理由。這些問題的設計就在於引導學生預測三種不同環境下故事的結局,根據文本中的線索,對預測的思路進行調整,並試著運用預測策略進行獨立運動。
這個單元的活動設計,例如:看題目預測內容,壹邊朗讀壹本故事書,壹邊預測故事情節,口語交際中的《名字裏的故事》和習作《續寫故事》都與預測方法的學習緊密相關,能引導學生試著遷移運用在本單元閱讀課上學到的預測基本方法。“交流平臺”讓學生體會預測策略的重要性和意義,使他能夠遷移運用預測策略成為積極的閱讀者。通過這壹系列的活動,學生會更加關註文章的主要內容和細節,會更有意識的在閱讀中主動思考,進而提高閱讀興趣與主動性。
(2)“提問”單元編排分析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編排的閱讀策略是提問。《壹個豆莢裏的五粒豆》主要在拓寬學生閱讀理解的領域,引導學生不僅要針對局部提出問題,還要針對全文提出問題。
《夜間飛行的秘密》在於提升學生閱讀鑒賞的水平,引導學生關註文章的表達,從寫作的角度能夠提出問題。此外,由文本出發,鼓勵學生提出壹些有延伸性的問題,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
《呼風喚雨的世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篩選出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引發深入思考的問題。
略讀課文《蝴蝶的家》則引導學生進壹步提出能引發思考的問題。
《壹個豆莢裏的五粒豆》,其編排意圖是引導學生多角度提問。課後第二題仿照清單,讓學生知道可以針對局部提問,也可以針對全文提問。清單旁邊也有泡泡,指出了提問的角度。清單中所列舉的問題以示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怎樣的問題是針對局部的,怎樣的問題是針對全文。還有發問:怎樣理解清單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明白自己提問的不足,然後再次閱讀課文,提出更多的問題。
《夜間飛行的秘密》從內容、寫作、得到的啟示提問,課後題中列舉的問題,有從內容提問的,有針對寫法提的,也有從得到的啟示提的。引領學生仿照清單,至少從這些角度提出問題。但在聽課中,發現學生很少從寫法的角度提問,這就可以再回到文本中,引導學生從寫法角度提問,起到強化的作用。
《呼風喚雨的世紀》引導學生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課後題有學習夥伴的提問:有針對內容的,也有針對寫法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從不同的角度提問。課後的壹二題就是從多個角度學習對理解課文有幫助的問題,清單當中列舉了三個問題,每壹個問題都有學習夥伴討論時說的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