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邦是先秦官名。簡稱相。
相邦,戰國時百官中最高者。春秋時,相本為君主或貴族行禮時的贊禮者。據《儀禮》、《禮記》記載,凡飲酒禮、射禮、喪禮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關禮儀。國君外出,亦有相跟隨左右,如魯定公和齊君在夾谷相會,即以孔子為相。
春秋時,貴族家中之家宰也稱為家相。家相主貴族家室之事,故也稱為相室。戰國初年,有些國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權而漸漸變為有國之君,作為他們親信的相室便成為邦國之相,相邦由此得名。漢高祖劉邦即位,為避諱改為相國。
相邦是助王治理國政的高官,既要綜理百事,又要依百官之功過而進行賞罰,掌握了不小的權力。但他們的地位並不穩固,只要不稱職或是觸犯了君主,隨時可以被免除職務 。
相,讀xiàng時,其古字形像用眼觀察禦宏羨樹木,本義是查看,即觀察形狀,加以判斷。相又引申為占視,即根據事物外貌、外形和情狀來占蔔禍福。又引申作名詞用,指所觀察的情狀、形貌,又指起輔助作用的人。讀xiāng時,表示親自視察。相還作副詞用,表示動作交互或單方面的加於對方。
邦,拼音:bānɡ,是現代漢語壹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意是指建立土界。後引申為國家、城鎮等義。到戰國文字中,由會意字變為形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