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案語)的意思是1.作者、編者對有關文章、詞句所做的說明、提示、考證或評論,2.作為說明或參考的簡略評論(如在頁邊空白處用鉛筆寫的)。口語即口頭言語,日常口頭交談時使用的語言(區別於“書面語”),屬於或適於日常會話的通俗語言。口語是口頭交際使用的語言,是最早被人類普遍應用的語言形式。所有的民族都有口語。口語通常是通過聲音傳播的。根據需要,文學作品中也常以文字記敘口語。口語靈活多變,多因場合與發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因為發言者與聽者同在現場,有時這種發揮不但不影響聽者理解,反能更生動地體現發言者心態,或使語言簡潔化。與口語相對,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用於書面表達的語言。口語成為書面語後則比較固定,語法更嚴謹,有利於準確地流傳。經過壹段時間後口語和書面語差別就有加劇的趨向,原因是口語不斷隨時間與地方而變化,而書面語相對穩定。經過教育的人會從書面語學習采納嚴謹的語法用於口語,而書面語經過壹段時間後也需要改變以適應口語的變化,否則懂書面語的人會越來越少。語言學家從書面語文獻和現代口語的差別中可以研究語言的歷史發展變化。始終有些口語表述很難應用於書面,因為它們只要在場雙方理解就好,缺乏壹個既定標準,甚至連對應字詞都沒有(僅僅有既定發音)。或者,由於口語結構相對散亂,如又缺乏語言環境,可能造成歧義與費解。因此,越正規的場合,人們越喜歡使用書面化的語言。口語也常被指難登大雅之堂。
按語意思是對有關文章、詞句所作的說明、提示或考證。編者按是報刊編者對新聞或文章加提示性說明和重要批註的工作。有時和編者按語同義,言簡意深,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既可以針對文中的觀點或材料表達編輯部的意見,又可以提示要點並借題發揮,是壹種特殊的編輯任務。在兩種情況下應加"編者按"(壹)新聞或文章反映了新事物、新問題、新經驗、新見解,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最新政策精神,又沒有完全被人們所認識,需要編者加以引導。(二)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新聞或文章,需要向讀者推薦或進行說明,提請讀者註意,以擴大宣傳效果。編者按的運用靈活多樣,可以根據需要放在新聞或文章的前面、中間或結尾。加在最後的稱"編後",也有單獨成章的,稱"編者的話"。我國近代中文報紙最早采用編者按的是《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