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公沙穆曾經養豬,豬有病,他便命人把豬到集市上賣了。去之前公沙穆對要去賣豬的人說:“如果能賣掉,壹定要告訴買豬的人,這頭豬有病,不值壹頭健康豬的價格,不能說它無病,欺騙消費者來漫天要價。”
賣豬的人到了市場賣豬,沒有說這頭豬有病,仍然按正常價賣出。公沙穆責怪賣豬人,問他為什麽要這麽做。公沙穆拿著賣病豬賺得的錢的壹半,追上買豬人還給他。
並告訴那人:妳買的豬其實是頭病豬,我想賣掉它,但不能欺騙來買豬的人,我應實話告知妳。買豬人說既然是買賣,那麽價格都已定好,我不能要妳的錢。公沙穆不接受離開了。
原文:
“穆嘗養豬,豬有病,使人賣之於市,語之雲:‘如售,當告買者言病,賤取其值,不可言無病,欺人取貴價也。’賣豬者到市即售,亦不言病,其值過價。
穆怪之,問其故,賫半值追以還買豬人。告語雲:‘豬實病,欲賤賣,不圖賣者人相欺,乃取貴直。’買者言買賣私約,亦復辭錢不取。穆終不受錢而去。”
故事啟發:
該故事出自“二十四史”之壹的《後漢書》中列列傳《公沙穆傳》,故事中,壹個守時、守約,壹個珍惜自己的信譽,壹個交易不欺不惑,這些在今天都是很難做到的,說明了信用自古至今的珍貴與稀缺。
然而如果擁有了這些正義的信用資源,就如同擁有了各種信用要素。因為,不但各要素較容易被組合和組織,而且會更有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