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的讀音是:hàn、hán
汗常用釋義
1、名從皮膚表面排出的液體。
例詞:汗水、出汗
例句:天氣太熱了,車上的每個人都在擦著汗水。
2、動出汗;使出汗。
例詞:汗馬功勞
例句:這位將軍為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3、動用火烘烤竹子,使其汁液散發。例詞:汗青、汗簡。
汗詳細釋義
1、人和高等動物汗腺排出的液體。
《易渙》心悲物淚出,心愧物汗出。《關尹子八籌》驥曾以引鹽車矣,垂頭落汗,行不能進。漢·王充·《論衡·狀留》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詩藕花珠綴,猶似汗凝妝。後蜀閻選·《臨江仙》詞傷風的毛病,只要多出壹點兒汗,那就自然會好的。張恨水《啼笑因緣》。
2、出汗;使出汗。胸喘膚汗,人極馬倦。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自古論病,惟傷寒最為危急,其表裏虛實,日數證候,應汗應下,差之毫厘,輒至不救。宋·蘇軾·《聖散子敘》。
又閱舊稿,壹讀壹汗。讀竟,重衣盡濕。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賈奉雉》。
3、指青竹被火烤後像出汗壹樣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幹青竹之水分。
劉向《別錄》曰:“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去其汗也。
《太平禦覽》引漢應劭《風俗通》。
4、汗濕。他光著腳,穿壹件白汗衫,已經汗透了,貼在身上。曹禺·《雷雨》第三幕。
5、通“旱”。太壹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以其日風雨則吉,歲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汗。《靈樞經·九宮八風》。
6、焊接。今作“焊”。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註《漢書·西域傳上·鄯善國》。
7、姓。戰國時有汗明。見《戰國策·楚策四》。
汗的造句如下:
1、天氣太熱了,我已經汗流浹背了。
2、他在健身房裏鍛煉了壹個小時,出了壹身汗。
3、手心出汗可能是緊張或焦慮的表現。
4、跑步時要註意保持適度的出汗,以防止脫水。
5、他的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