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聘請技精藝熟的能工巧匠,選取堅實而又少支節的櫟木和檀木,作為制作梢的原料,把它放在溝渠中浸泡百余日至半年的時間,再取出剝皮封幹,待至六月或十壹、十二月時,用麻索和獸皮條,將梢從頭至尾間隔系紮緊密。用此法制成的梢自然就堅挺有力而又不會彎曲折斷了。與此同時,還要制作數量眾多、重為5斤的黃泥彈。這種重量壹致的球形黃泥彈,既能拋得遠打得準,又不會被敵人用作彈打上城來,因為泥彈落地後就被砸碎不能再用了。
突火槍
其次,要針對金軍的攻城戰法,采取行之有效的守禦和反擊戰術。陳規指出,金軍在進攻堅堀時,通常先用濕木編成各種“洞屋”,用生牛皮蒙覆其上,人在其下搬運土木和填平城壕,放置壕橋,然後將“對樓”鵝車洞子、雲梯等高層攻城器械運過壕橋,以便攻城。與此同時,在城下布設幾十具甚至上百具的七星、撒星、座石,向城上拋擊,並用強弓勁弩齊射,致使城上矢石如雨,守軍不能存立。最後便推“對樓”接近城墻,“對樓”中所藏的80名士兵便攀城而登。陳規提出的破敵之策是:先用射程在250步以上的拋射彈,擊殺敵軍人馬,擊碎其攻城器械,尤其是擊殺其指揮官,使其失具指指揮,混亂而不能接近城墻;用射程250步以下的拋射彈,擊碎企圖通過護城河的“洞屋”、“對樓”等攻城器械,擊殺企圖填壕的敵兵;再用單梢擊殺其後續部隊;當敵軍使用石拋擊城上時,守軍暫時隱蔽於城墻後壁,減少傷亡,待敵拋射完畢後,守軍再發還擊。
其三,要善於選擇置陣地和派出定放人員確定擊目標。陳規認為,守城不能安在目標明顯暴露的城墻上,而要安在城內適當距離的隱蔽之處,以避免被敵擊毀。為了能使擊命中目標,必須派出壹名定放人員指示擊的方向。如果最初幾未能命中,則采用調整定放人員或架設置的位置,直至準確命中為止。
其四,平時要對手與定放手進行拋射訓練,以便在戰時熟練地拋擊敵人。
陳規對拋石機制造和使用的論述,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宋元時期對此問題的論述,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能超出《守城錄》的範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