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如破竹的意思解釋如下:
“勢如破竹”原指形勢如同劈竹子壹樣,劈開上頭幾節,下面各節就順著刀口裂開了。後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勢如破竹(拼音:shì rú pò zhú)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晉書·杜預傳》。?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
這段話後概括為成語“勢如破竹”。
“勢如破竹”體現了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和質變的相互滲透,不僅表現為量變過程中有部分質變,還表現在質變過程中也有量的擴張。
公元二七九年,東吳政權正處於由存在轉為滅亡的根本質變之中,晉軍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滅掉了東吳,這個過程就可說是質變過程中的量的擴張。
杜預看清了事物的這種發展趨勢,並運用劈竹子的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這種趨勢,因而堅決主張乘勝進軍,壹舉滅吳。事實證明杜預的分析是正確的。
這個歷史故事告訴人們:當事物的質變過程到來的時候,我們應當把新質在量上的迅速擴張看成是合乎規律的現象,大力促進它的發展,以加速質變的完成。
如果按照量變的“常規”來衡量它,阻礙它的發展,就會貽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