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字的拼音:yìn、yǐn
“飲”字的部首:饣
“飲”字的組詞:
飲水思源、餐飲、飲食男女、飲鴆止渴、飲酒、飲料、飲食、茹毛飲血、
飲水
熱飲、暴飲暴食、飲用水、飲品、飲茶、簞食瓢飲、冷飲、痰飲、飲馬、
壹飲壹啄、飲水、飲片、飲中八仙、啜飲、餐風飲露、飲水器、飲血、
暢飲、痛飲、飲泣吞聲、飲鴆、飲馬投錢、飲馬長江、鄉飲酒禮、飲泣。
“飲”字的筆畫筆順:撇、橫撇/橫鉤、豎提、撇、橫撇/橫鉤、撇、捺。
“飲”字的字源演變:
會意字。在商代的甲骨文裏,“飲”是壹個人伸手扶著酒壇(“酉”)張口吐舌向壹個壇子舔飲的形狀(圖1-3)。到了西周,朝下的舌頭形與人形分離,並訛變成“A”形,像壹個房頂(圖4、5);酒壇身上平添了壹些花紋。春秋以後,又進壹步把酒壇上方的“A”形覆口訛變為“今”字,變成了“飲”字的聲符;而右旁的張著大口的人逐漸演變為“欠”字旁,隸定寫作“?”。
現代通行的最早的“飲”字形約見於戰國初年的金文(圖7),常見於戰國古璽文和漢隸,是戰國東方之國文字的寫法,是“?”字的同義異體字。字形由“食”和“欠”構成;人吃食物,又喝酒等飲料,富有濃郁的現實感。《說文解字》小篆“?”字的古文形體“?”,就由戰國古文“飲”字形體訛變而來。漢字簡化時,?、酓等皆廢而不用,只通行“飲”字。後來又用“草書楷化”法簡化了偏旁“食”,最終發展成簡體“飲”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