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糊塗塗的意思是:無感覺的、麻木的或茫然的狀態。
糊糊塗塗,漢語成語,拼音是:hú hu tú tu,意思是無感覺的,麻木的或茫然的狀態。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成語出處: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8卷:“口裏糊糊塗塗,又說好些,總不過肉麻說話。”
成語辨析:近義詞:糊裏糊塗。反義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不清醒。示例:壹夜沒有安穩睡覺,又是壹天辛勤工作,這時昏昏欲睡、糊糊塗塗的了。
出處介紹:
《二刻拍案驚奇》為明末淩濛初編著擬話本小說集。於1632年(崇禎五年)成書刊行,與作者前著《初刻拍案驚奇》合稱“二拍”。四十卷,每卷壹篇,***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遊完宿願,小姨病起續前緣》,與《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補錄雜劇《宋公明鬧元宵雜劇》以充數。
作者自稱系“偶戲取古今所聞壹二奇局可紀者演而成說”,題材大多取自前人。該書的思想內容是比較復雜,但從總體上看,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興的市民階層的思想觀念,其所提倡的傳統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較重要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糊糊塗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