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明軍為何會大敗?
明萬歷四十七年楊鎬、杜松、劉押率領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在這次戰鬥中,占人數優勢的明軍,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采取了各個擊破的方針。五天內連敗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五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以明軍大敗告終。
雙方戰鬥即將開始之前,明朝大部分人都抱著必勝的決心打敗努爾哈赤,認為這次戰鬥不會輸。但是,結果出乎明朝的意料,誰也沒想到明軍慘敗在努爾哈赤手裏。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麽明軍在散團梁薩爾滸之戰會敗得那麽慘?明朝方面承擔薩爾滸之戰失利的負責人到底是誰?
1、兵力
從薩爾滸之戰後失去的將官可以看出,參戰部隊在九邊各鎮和腹地的南方,客軍比例很高。客軍調動的費用和將他們集中在帝國遼東壹隅的費用非常巨大也是催戰的原因。金軍主力已經在五萬人以上,顯然需要的總兵力很大。客軍既然昂貴,其運輸就需要大量調動遼鎮當地部隊(包括隨軍)。
遼鎮兵額原來只有七萬至九萬,經過撫順、鐵嶺之戰,本來就沒有余地或磨,遼東三方受敵的局面更是決定了。戰鬥開始之前,相當壹部分當地(或屬國)參戰部隊無法擅自離開駐地(本土)。於是,從各駐地分別出發的話,幾乎沒有選擇的余地。
2、後勤
這裏的後勤不是說撫順赫圖阿拉壹路維持不了五六萬明軍的活動,而是這個行人煙少,本身無法就地解決後勤,所以分兵後勤的好處並不明顯。雖然道路的承載能力可能有問題,但還是金軍主力在這條路上往返了好幾次。所以明軍主力應該可以短命突擊(實際上薩爾滸之戰也很短)。
真正的問題是,遼東大規模集結的補給(糧食、兵器)只能在明末行走在遼西和山東的浮海上,速度和效率應該不高。另外,補給集結地區有可能被分成幾個部分,長期等待補給的再調配在財政上是不可接受的。再加上可能需要依賴分散在各駐地的遼鎮駐軍物資,所以部隊集合地也只能分散。
3、習慣
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我們明朝的是壹條結構化的邊防線,可以積極的應對中小規模的頻繁沖突,並且已經形成壹套習慣做法,但是全國的背後並沒有大規模的全國性機動兵團(這跟財政困難也有關系,邊軍也長期缺編)。
每次危機發生,都是堡寨駐軍頂住,延邊各小型機動兵團多路出擊,相互配合,在和蒙古人的日常沖突中,大多可以等到援軍的到達,但面對實力和戰術都完全不同,甚至還深諳明軍特點的金軍,這招就不好用了,但當時尚未被認識到。
4、指揮
由於明軍每次都集結各鎮的次等大小的兵團聯合作戰,可能多數將領都比較容易掌握兩三萬人的部隊,集結成十萬級別的大軍往往是戰役的某個時段,比如寧夏之亂的圍城階段,最好靜止或不長。長時間猬集壹團可能造成統壹指揮和行政管理上的困難。
歸根到底,都跟財政有不小的關聯,單純的軍事問題就這麽通過朝廷財政延伸到了政治和社會層面。考察明軍在遼東大部分失敗其實最直接的原因都還是具體戰鬥中的兵力劣勢,如果出塞八萬官軍壹起自撫順關壹路做短促出擊,在薩爾滸同六萬八旗遭遇,勝負應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