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刎、自盡
1、自刎
在中國古代,自刎是最常出現的自殺方式,自刎是中國古代武將絕望時最常使用的自殺報國的方式。例如,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自刎。
2、自盡
在古代,自殺也叫自盡。例句,娘娘服毒自盡了。
擴展資料:
古代死亡的說法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很嚴的社會中,不同的階層人的死須依據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別。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祿"、“死”來表示“人死”的意思。
1、崩(bēng),專用於指帝王、天子、太後之死。電視劇裏常有皇帝駕崩的場面。“崩”本義是山倒塌。後來形容帝王、太後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壹樣。
2、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
3、卒(zú),專用於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卒”原有“終”、“盡”的意思。引申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
4、不祿(bù lù),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5、死,專用於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死”的本義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為動物的死。
6、殤(shāng),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
7、殞(yǔn), 古代泛指死亡。
8、縊(yì),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9、殪(yì), 古代稱被射死,殺死。
10、殂(cú), 泛指死亡。
11、圓寂,專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12、登仙,專指道士之死。也稱“羽化”。
13、犧牲,指英雄壯士之死。也叫“捐軀”。
百度百科-自盡
百度百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