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祥:甘當歷史的“磚瓦匠”
《延安日報》記者 牛敏 2008年4月8日
核心提示:退休老幹部周國祥編寫的《陜北古代史記略》近日終於完稿。這部花費了周老8年心血的著作,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陜北地區政權機構設置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
無意間與歷史結緣
今年61歲的周國祥,退休前曾擔任過市統計局副局長。壹生與行政工作為伍的他,自己也沒想到竟在8年前與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
陜北是壹個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到處都蘊藏著神奇的故事。周國祥說,很多年前,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最喜歡聽那些老人講曾經發生在這裏的故事和傳說,每次聽完,都要用孩子天真的思維獨自思考和回味很久。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傳說還不時地在腦海裏縈繞。
2001年秋天,周國祥在看書的時候,無意間翻到張史傑編著的《陜北春秋》,在這本書裏,他居然找到了許多小時候聽老人講過的歷史故事,忽然覺得特別親切。之後,他就刻意去翻閱和查找壹些有關陜北歷史的史料,漸漸萌生了探尋陜北古代歷史的欲望。
通讀史料
8年行程兩萬多公裏
半生從政,從不曾涉入史學的人要著手研究歷史,壹開始,周國祥也被自己的決定嚇了壹跳。
為了盡快使自己“入行”,從2002年春天開始,周國祥先後搜集了國家、陜西省、陜北三市(延安、榆林、銅川)二十六個縣區古今綜合和專業史誌書籍,以及與陜北有關的其他史實資料***56部105冊,全力攻讀。
滿滿的壹櫃子書,包括國家、陜西省、陜北三市的史,二十六個縣區、甚至某些個別鄉鎮的地方誌,關於陜北地區的專著通史,及針對如貨幣、文物等個別問題的專業研究類書籍,***56套,105冊。周國祥說,自己不敢誇口說每壹本書都仔細地讀完了,但現在要問哪些資料需要在哪本書的哪個地方查找,絕對難不倒他。
開始搜集這些資料的時候,周國祥並沒有想好自己要怎樣去完成這件事,只是壹邊看書,壹邊摘抄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後來,隨著閱讀量的不斷增大,視野慢慢變得開闊起來,而且不再僅僅滿足於讀史和摘抄。
2002年10月,周國祥從朋友那裏借閱了壹套國家文物普查資料,開始依照文物資料中顯示的信息,走訪位於陜北地區的各個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實地勘察,現場拍攝。
那時候,周國祥還沒有退休。每次下鄉出差,順便察看壹下當地的歷史文化遺跡,就成了他的必修課。但出差的機會畢竟有限,為了能盡量多的實地拍攝,周國祥常常會利用節假日,或獨自壹人,或帶著老伴壹起,按照史書的相關記載,四處尋找歷史遺跡。
這壹跑,就是6年。6年中,周國祥先後察看了古代郡、州、府、縣、堡、寨、城垣,以及秦直道、長城等295處歷史遺跡,攀越了400余個山頭,行程2.02萬公裏,拍攝照片數千張,足跡遍布陜北的深溝大川。如今,只要壹提起陜北,哪裏有古城遺址,哪裏有什麽文物,哪些是城,哪些是寨,哪些是驛站,周國祥如數家珍。
周國祥堅信:歷史這個東西,不能主觀臆想,必須有證明。編史的人應該做到“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能真正拿出東西。他把自己從史書上摘抄的資料與實地察看的結果進行了數次分解、篩選、整合,終於形成了凝聚著自己心血的82.5萬字的《陜北古代史記略》。
8年來,他始終保持著對追尋歷史的新鮮感,尤其讓他高興的是,他的這份堅持從來沒有遭到老伴和孩子們的反對。
革命史的輝煌
掩蓋了古陜北史的光芒
說到陜北,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革命聖地延安,想到紅色旅遊。以延安為中心的陜北,留在人們記憶裏最深刻的歷史,恐怕要算從
1935年毛澤東到延安直到1948年離開的那13年。很少有人知道,陜北這片土地,在古代究竟是怎樣壹片景象。
在壹個鄉鎮察看古城遺址的時候,發生了壹件事讓周國祥很是震撼。當時他沿著壹個村莊尋找史書上記載的壹個古城舊址,當地人都很納悶,搞不懂他在找什麽,他向他們解釋這個村子原來是壹座城,並把隱約可見的城墻輪廓指給他們看,然而人們卻十分懷疑地搖著頭說:“不可能的,我在這活了壹輩子,從來都不知道,也沒聽上壹輩人說過。”
“太令人痛心了。”周國祥說,“很多歷史文物、遺址就是這樣被人們在無知中毀壞的。”
其實,陜北的古代歷史是很輝煌的,周國祥說,這是壹片神奇的土地,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政治環境、民族特色鑄造了自身的輝煌。
自秦漢以來,陜北地區始終是華夏政權安全保障的第壹邊防區,歷朝歷代,官府都用極大的氣力經營陜北。陜北又是壹個多民族長期雜居的地區,因此可以說,陜北古代歷史,是壹部捍衛華夏中央政權的邊防地區軍事史;是壹部軍事活動支撐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史;是壹部華夏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相互交流、相互滲透、揚長避短、***同發展的交融史;是壹部人民群眾在艱難困苦中的奮勇抗爭史。
可是,很少有人去了解這些歷史,因為人們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革命聖地”的光環之上,把古代幾千年的歷史全部忽略了。我們知道,延安有很多展覽館、紀念館,可沒有壹個跟古代歷史有關,也很少有人重視這壹課題的研究和挖掘。
當然,13年的革命史的確輝煌,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耀眼的,但我們還應該知道,中國***產黨為什麽會在陜北戰鬥13年,並最終奪取革命的勝利,這和陜北古代歷史的沈澱是分不開的。我們不能因為有了這13年的輝煌,就把以前的歷史遺忘得幹幹凈凈,這是很悲哀的事情。
陜北歷史研究又壹成果
書稿寫成後,周國祥專門寫信給市政府作了匯報。市政府對此十分重視,很快成立了評審委員會,由市政協副主席、陜北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高長天擔任主審,對書稿進行了評審。
高長天在評委意見表裏寫下了這樣壹段話:
周國祥先生《陜北古代史記略》閱後,頗為感慨。壹位行政部門的負責人,利用工作之余,(特別是退休以後)殫盡竭力,輾轉奔波,翻檢大量歷史資料,踏勘幾乎所有值得關註的歷史遺存,其中歷程和心路的曲折及寒暑熬煎,令人感佩!
值得稱道的是,與此前已出版刊發的同類著作相比較,作者不是簡單的抄襲或體例與內容花樣的翻新,而是筆則筆,削則削,完全出自自己的籌劃、編排、取舍、創作,有其創新之處。
該書修訂後,可視為陜北歷史研究又壹成果,對進壹步深入研究該課題有著基礎性建設意義。
歷史的“磚瓦匠”
82.5萬字的手稿,厚厚的壹摞,當周國祥小心翼翼地把它從書櫃裏搬出來,放在桌子上的時候,那神情,那姿態,竟像是在對待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以時間順延為軸心,全面記述了從遠古時期到清末各個朝代陜北地區政權機構設置與職官、軍事建制與職官、邊防設施建築、戰爭活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著名人物與墓葬遺址等綜合資料,和壹般的史書的寫法有些區別,類似於地方誌,又不完全是誌,算是壹個史誌混合體。
周國祥自己說,因為不是專業出身,他當時編寫這本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計劃要把它編寫成什麽體例,只是想把陜北古代的歷史,按照壹般人能接受的寫法串起來,形成壹個較為通俗的歷史讀物。
“我充當的不過是壹個磚瓦匠的角色而已。”周國祥笑著說。
“很多陜北人都說他熱愛陜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壹樣,可是為什麽熱愛?怎麽去熱愛?我們必須首先要對熱愛的對象有所了解,不僅要了解現在,還要了解過去,史誌類書籍的編撰起的就是這個作用。”周國祥解釋說。
自從開始編寫《陜北古代史記略》以來,周國祥最大的願望就是陜北古代史也能像革命史壹樣,在陜北這塊土地上得到普及。但目前看來,這個願望似乎還有些理想化,可他依然希望能通過自己所編撰的《陜北古代史記略》對陜北古代史給予更多的宣傳,讓所有的陜北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們曾經生活在怎樣沸騰的壹片土地上。
(記者手記)因為熱愛
走進周國祥的書房,第壹眼看到的,便是書櫥裏陳列整齊的滿滿壹櫃子書。他的書櫥裏除了史書,沒有其他。《陜北古代史記略》耗費了他8年心血,書櫥裏陳列的史書都是8年來陪他壹起編史的“老朋友”。
當他把厚厚的壹摞手稿搬到我面前,又把8年來自己實地拍攝的照片分門別類地指給我看,並將深藏於其中的歷史故事壹壹講給我聽的時候,我始終在想壹個問題:他做這壹切,難道僅僅只是突發奇想的興趣?
周國祥說,他害怕陜北古代歷史漸漸被人遺忘,他擔心有壹天很多民族化的東西找不到歷史淵源。這不由讓我記起艾青的壹句詩:“為什麽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沈。”周國祥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者,卻時常表現出這樣的擔憂,那只有壹種解釋:因為熱愛。的確,因為熱愛,他才會對發生在這裏的歷史故事好奇;因為熱愛,他才敢以“外行”的身份下定決心收集和編撰這段歷史;因為熱愛,他才會寒來暑往,足跡踏遍陜北的山山峁峁,壹跑就是6年。
正如周國祥說的,很多陜北人都說自己熱愛陜北,就像所有人都說自己熱愛祖國壹樣,可是為什麽熱愛?怎麽去熱愛?他其實是在以追尋歷史的形式熱愛著陜北,熱愛著這片神奇的土地。
(有話直說)挽救歷史是壹種責任
說起陜北歷史,大多數陜北人只知道毛澤東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而大多數外地人對延安的印象是只知道它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聖地,著名的紅色旅遊城市,沒有人去思考過,當年紅軍長征還未曾到達陜北之前,這裏曾經是怎樣的壹番景象。 “秦皇漢武大壹統帝國,首選陜北為第壹門戶,不遺余力,竭力經營。宋夏明清傳承不惜,名臣宿將雲集北塞。開府城、築邊墻、墾土田、興教育,接連開創了陜北的輝煌時代。以直道、長城、城堡為代表作的軍事工程遺址,至今巍然屹立,向人們展現著陜北先祖們在保家衛國大業中鑄造的千古功業。”周國祥的《陜北古代史記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壹個光彩奪目的陜北古代歷史。
對於絕大多數人們對陜北古代史的遺忘和忽略,筆者覺得非常痛心。如果說延安近代的革命史是熊掌,那麽幾千年的古代文化史就是魚。對於歷史如果只想做舍魚而取熊掌的簡單替換,那就大錯特錯了,魚和熊掌缺壹不可,少了其中任何壹個都將造成歷史的斷裂和不完整。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史,是祖先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壹筆記憶和財富,而英勇不屈的近代革命史也同樣讓我們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舍棄其中任何壹部分都不可以。
壹個非歷史專業人士,歷時六年完成壹部《陜北古代史記略》,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還有人在用力挽救那些即將被遺忘的歷史。瀕臨遺忘的歷史需要有人來挽救,這是壹種責任。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後輩記住的歷史越來越短。我想周國祥的歷史著作應當不僅僅是讓我們驚嘆和詫異,而是該讓我們驚醒,也該因此行動起來,學會重視歷史,保護歷史。因為,挽救歷史是壹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