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漢字“耳”怎麽解釋?耳字有多少筆畫

漢字“耳”怎麽解釋?耳字有多少筆畫

耳ěr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耳背。耳垂。耳鬢廝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壹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文言助詞,而已,罷了:想當然耳

文言語氣詞:“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

EENTauris筆畫數:6;部首:耳;筆順編號:122111

筆畫順序:橫豎豎橫橫橫

詳解:

耳ěr

名同本義〖ear〗耳,主聽也。

《說文》耳者,腎之候。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

《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鬼谷子·權篇》坎為耳。

《易·說卦》忠言逆耳利於行。

明·劉基《苦齋記》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宋·蘇軾《石鐘山記》又如:耳目官;耳斡兒;耳朵垂子;耳根廂;耳順聽覺,聽力〖senseofhearing〗。如:耳識,耳性;耳重;耳狀的東西〖anear-like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谷物在雨淋後所生的芽〖sprout〗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

杜甫《秋雨嘆三首》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耳ěr

動聽到,聽說〖hear;listen〗。如:耳食之學;耳頑;耳生;耳決附耳而語〖whisper〗。如:耳言;耳報;耳提面命通“佴”。退後,居次〖withdraw〗人自為種而天下耳。

《莊子·天運》耳ěr

語氣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thatisall〗技止此耳。

唐·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

《聊齋誌異·狼三則》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論語·陽貨》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裏耳。

《史記》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田橫,齊之壯士耳。

《資治通鑒》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史記》耳ěr

連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而”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

賈誼《治安策》

耳巴ěrba[方言]

〖aslapontheface〗∶耳刮子

〖earflaps〗∶帽耳;耳扇耳報神ěrbàoshén

〖spy〗[方言]∶暗中通風報信的人遍地都是他的耳報神,他豈有不知之理。

《兒女英雄傳》耳背ěrbèi

〖hardofhearing〗耳朵聽力不大好。又說“耳閉”耳邊風ěrbiānfēng

〖apuffofwindpassingtheear-unheededadvice〗耳旁之風,壹吹而過。比喻不重視,聽到後不放在心上的話我說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訣,妳老哥千萬不要當做耳邊風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耳鬢廝磨ěrbìn-sīmó

〖closeassociationduringchildhood〗兩人的耳部與鬢角相磨,形容經常相處在壹起,關系密切咱們從小耳鬢廝磨,妳不曾拿我當外人,我也不敢怠慢了妳。

《紅樓夢》耳不離腮ěrbùlísāi

〖intimate〗接近,親密別人說他倆是耳不離腮,影不離形,好的活像壹個人。

李文元《婚事》耳沈ěrchén

〖hardofhearing〗[方言]∶聽力弱。也說“耳朵沈”耳垂ěrchuí

〖earlobe〗人或某些類人猿的耳廓的下垂部耳戳ěrchuō

〖bit〗耳上的三角形戳耳聰ěrcōng

〖havegoodauditorysensation〗聽覺敏銳耳聰目明ěrcōng-mùmíng

〖havegoodearsandeyes;haveathoroughgrospofthesituation〗形容視聽敏銳巽而耳聰目明。

《周易》耳朵ěrduo

〖ear〗人和哺乳動物的聽覺與平衡器官耳朵軟ěrduoruǎn

〖besusceptibletoflattery;credulons〗指容易聽信別人的話耳房ěrfáng

〖sideroom〗與正房相連的左右兩旁的小房子原來主夫人時常居坐宴息,亦不在這正室,只在這正室東邊的三間耳房內。

《紅樓夢》耳糞ěrfèn

〖earwax〗[方言]∶外耳道分泌物的幹黃色結節耳根ěrgēn

〖earroot〗∶耳廓的根端

〖theear〗[方言]∶耳耳根前耳垢ěrgòu

〖cerumen〗來自外耳腺體的黃色蠟樣分泌物,通稱耳屎耳刮子,耳摑子ěrguāzi,ěrguāzi

〖aboxontheear〗耳光又打了巡捕壹個耳刮子。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耳光ěrguāng

〖aboxontheear;aslapontheface〗用手打在耳朵附近的部位叫打耳光壹記耳光耳號ěrhào

〖swallowfork〗在動物耳尖上切掉壹個小三角而作成的耳記耳紅面赤ěrhóng-miànchì

〖beredintheface〗赤:紅。形容羞愧,也形容著急發怒的樣子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壹驚,不覺耳紅面赤。

《說嶽全傳》耳環ěrhuán

〖earring〗用金屬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耳機ěrjī

〖earphone〗任壹種能將電能轉換為聲波並可戴在耳上或插入聽道口的器件耳記ěrjì

〖earmark〗在耳上作的,尤其在家畜的耳上作的辨認記號耳際ěrjì

〖theear〗耳畔壹想到金牌,《國歌》就在我耳際回響耳科ěrkē

〖eardepartment〗專治耳朵疾病的診室耳廓ěrkuò

〖auricle〗∶外耳部分,形如喇叭,有收集聲音之功

〖pinna〗∶耳形突起,主要是外耳的突出軟骨部分耳力ěrlì

〖hearingpower〗耳朵辨音的能力耳聾ěrlóng

〖deafness〗聽不見聲音耳門ěrmén

〖antilobium〗∶即耳屏。外耳孔前的小瓣

〖Erhmen〗∶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耳前,當耳屏上切跡前方凹陷處。主治耳鳴,耳聾,中耳炎,眩暈等病癥。直刺1—1.5寸耳鳴ěrmíng

〖tinnitus〗由於疾患而覺得耳朵裏有外界並沒有的嗡嗡聲耳膜ěrmó

〖eardrum〗鼓膜耳目ěrmù

〖listenandsee;earandeye〗∶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

《荀子·君道》耳目之福非淺耳目靈光

〖onewhospiesforsbelse〗∶監視人或為別人收集情報者使者以從事為耳目。

《後漢書·朱浮傳》耳目壹新ěrmù-yīxīn

〖refreshing〗所見所聞都有變化,令人感到新鮮耳剽ěrpiāo

〖hearinginformation〗指耳聞所得亦且耳剽日久。

《漢書》而敬亭耳剽口熟。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耳熱ěrrè

〖earsflushfromexcitement〗興奮等所致的耳部充血發熱怪不得昨天耳熱,原來妳說我了耳濡目染ěrrú-mùrǎn

〖beunconsciouslyinfluencedbywhatonefrequentlyhearsandsees〗形容聽得多了,見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響終日耳濡目染,不學自會三分耳軟ěrruǎn

〖easilyinfluencedbyothers〗容易被別人的話說動,輕信耳軟心活ěrruǎn-xīnhuó

〖becredulousandpliable〗輕易聽信別人的話,自己無主見耳塞ěrsāi

〖earplug〗壹種用柔韌材料制成的可塞入外耳道的器件

〖ministureearphone〗塞在耳中的小型受話器耳塞ěrsāi

〖cerumen〗〖口〗∶耳垢耳生ěrshēng

〖soundunfamiliar〗由於從未或很少聽見過而聽著生疏耳石ěrshí

〖otolith〗∶脊椎動物的內耳或無脊椎動物的聽泡中的壹種石灰質結石,在許多真骨魚中尤為顯著,形成堅硬的體質,在大多數較高等的脊椎動物中則為石灰質小耳沙塊物質

〖otoconium〗∶脊椎動物的耳石或耳沙耳食ěrshí

〖believeallthatonehears〗輕信別人的話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史記·六國年表序》耳屎ěrshǐ

〖earwax〗〖口〗∶耳垢耳飾ěrshì

〖earring〗掛在耳上的飾物耳熟ěrshú

〖soundfamiliar〗以往曾聽到過,聲音很熟悉這個地方很耳熟耳熟能詳ěrshú-néng西安áng

〖haveheardsth.manytimesthatonecanmakeadetailedexplanationofit〗耳朵聽得多了,熟悉得能詳盡地說出來耳順ěrshùn

〖sixtyyearsofage〗∶指人到六十,聽到別人的話,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後來用“耳順”指人六十歲年近耳順

〖pleasingtotheear〗∶順耳這個唱腔我聽著倒還耳順耳套ěrtào

〖earmuff〗壹副由布帶、松緊帶或柔軟的金屬帶連在壹起用來防寒的遮耳物耳提面命ěrtí-miànmìng

〖dinexhortationsintosb'sears〗《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意思是不但當面教導他,而且揪著他的耳朵向他講。後來用“耳提面命”形容懇切地教導

耳聽八方ěrtīng-bāfāng

〖havekeenears

bealert〗八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能兼顧八方,說明人精明機警。也可說人的消息靈通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封神演義》耳挖ěrwā

〖spud〗挖耳垢的小勺兒耳挖子ěrwāzi

〖earpick〗掏耳垢用的小勺兒耳聞ěrwén

〖hearof〗耳朵所聽到的;親耳聞聽他的壹些事我早有耳聞耳聞不如目見ěrwénbùrúmùjiàn

〖seeingforoneselfisbetterthanhearingfromothers〗耳聽的不如眼見的真實耳聞不如目見,吾曹目見何可***辨。

《魏書·崔浩傳》耳聞目睹ěrwén-mùdǔ

〖whatoneseesandhears〗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耳聞目睹,司空見慣耳蝸ěrwō

〖cochlea〗內耳骨迷路的壹部分,形如蝸牛殼,主要由纏繞骨性中軸約兩圈半的蝸螺旋狀骨管組成,具有感音、傳音和初步分析聲音的功能耳熏目染ěrxūnmùrǎn

〖beunconsciouslyinfluencedbywhatonehearsandsees〗指見聞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覺受影響耳炎ěryán

〖otitis〗耳的炎癥耳音ěryīn

〖hearing〗耳朵聽到的聲音;耳朵辨音的能力耳語ěryǔ

〖whisper〗湊近耳朵小聲說話低頭***耳語。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耳針ěrzhēn

〖ear-acupuncture〗在耳穴上紮針治療疾病;帶有環狀柄的短頭針灸針,專用於耳朵,多用膠布粘貼長時間留針耳軸ěrzhóu

〖trunnion〗∶為旋轉或傾斜某物而裝在支承上的樞軸或心軸

〖gudgeon〗∶連桿在其上旋轉的十字頭軸銷耳墜子ěrzhuìzi

〖eardrop〗又叫耳墜兒,多指帶著墜兒的耳環耳子ěrzi

〖ear〗金屬板在沖壓成形時因疏忽而形成的突起的端部缺陷

〖ear-likething〗物件兩邊似耳朵樣供人提的突出部分

出處:

[①][ěr][《__》而止切,上止,日。]耳朵。人與哺乳動物的聽覺和平衡器官。像兩耳分列兩旁之物。指位置在兩旁者。指形狀如耳的食物。谷物經雨所生的芽。聽到;聽說。附耳而語。連詞。表示轉折,相當於“而”。語氣詞。表示限止語氣,與“而已”、“_了”同義。語氣詞。表示肯定語氣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姓。明洪熙中有耳元明。[②][réng][《集_》如蒸切,平蒸,日。]見“耳2_”。

未集中耳字部

耳;

康熙筆畫:6;

頁碼:頁965第05唐_而止切集___正_忍止切,?音洱。_文主_也。易·_卦坎_耳。管子·水地篇___耳。淮南子·精神_肝主耳。白虎通耳者,_之?也。

又俗以_巷__信曰耳食。史_·六_表此_以耳食何_。_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_·封__有雉登鼎耳。後_·五行誌延熹中,京都__短耳_。

又__助__。__女得人焉耳乎。_·祭_夫_者,壹_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____。史_·高祖__父老_法三章耳。

又_·__六_耳耳。_耳耳然至盛也。朱_耳耳,柔_也。

又爵名。左_·昭七年燕人_燕姬,_以__玉__耳。__耳,玉爵。疏_,爵名,以玉_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_·武帝__儋耳_番郡。__古曰:儋耳,本南越地,_番,本朝_地,皆武帝所置也。後_·明帝_西南哀牢,儋耳,僬___,前後__。__浮_物誌曰:儋耳,南方夷,生__其_皮,_耳匡分__枝,_如__,__下垂至肩。

又山名。_·禹_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__氏__,伊水所出。荊州___益_二_,_北有熊耳山,_西各壹_,如熊耳_,因以_名。___大行_辟耳之_。_辟耳,山名。史_·封__束___,上?耳之山。_?耳,山名在河南太_。

又草名。_·周南采采卷耳。_卷耳,苓耳也。_雅雲:_耳也。疏生子如_人耳中_,或_之耳_,幽州人_之爵耳。博雅?耳,__也。

又_名。博雅李耳,虎也。又_耳,周穆王__名,俗作__。魏_西?_千裏_,色白,_耳_,名_耳。山海_丹熏之山,有_焉,其_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_犬,以其尾_,名曰耳鼠__鼯鼠,_生_也。崔豹·古今註狗,壹名_耳。

又_名。_雅·___?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_子·方言蚰?,自_而__之_?,或_之入耳。

又曾_之_曰耳_。前_·惠帝__外公_耳_。__劭曰:耳_者,?_之_也。去曾高_,但耳_之。

又集___?如蒸切,音仍。前_·惠帝_耳_。__灼曰:耳_,?_之曾_也。_古曰:_雅,仍__己而_,是_八_。___相同。仍耳_相近,_壹_也。又_侯王表?_之子耳_。_耳音仍。

又集_仍拯切,仍上_。_中河__耳作此音。考_:〔博雅耳,__也。〕

_按原文作?耳__也,_於耳上增?字。

卷十二耳部

編號:7752

耳,[而止切],主_也。象形。凡耳之_皆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