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族通常被認為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是生活在東亞地區的壹個民族,種族上屬於東亞蒙古人種,是數個現代國家和地區的主體民族。占中國大陸人口92%,占臺灣人口97%,占新加坡人口74%,占馬來西亞人口23.4%。
漢族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總人口約為13.9億,約占世界人口的18.2%,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然而在中國大陸漢族與部分少數民族的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平。
擴展資料:
漢族作為壹個族群,直到漢朝才有了“漢人”壹名。“漢人”得名於漢朝,最初本意是指“漢朝之人”,而漢朝則得名於漢水。但在漢朝早期,因為秦朝的強大影響,其鄰居更多的將漢朝人稱作“秦人”。
“漢”作為漢族的族稱應不晚於南朝初期。唐朝在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交往中自稱為“漢”,自稱為“漢國”、邊界稱為“漢界”,其人民稱為“漢人”、“漢民”,也可稱為“華人”。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壹詞的含義引入,“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壹族群的正式名稱。
學者杜家驥說,中國古代沒有現代稱謂“民族”而加“族”的概念,但不等於當時沒有漢族這壹民族,用於民族之間區別的“滿”、“蒙”、“漢”,都是古代的民族概念,故現代學界尤其史學界稱歷史上的漢人為漢族。
漢族的漢文化為今日中華文化組成的壹部分,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漢族有數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數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的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以孔子、老子、墨子及韓非為代表的四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余年。
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壹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
註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壹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
其他各種紀事本末體史書及古史、雜史、地方史誌、史學理論等官私撰述,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古代歷史文獻最豐富的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出於漢族學者的手筆。
百度百科——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