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李廣長孫李陵背叛漢朝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處事不公嗎?

李廣長孫李陵背叛漢朝的原因,是因為漢武帝處事不公嗎?

壹.李陵投降匈奴

我的看法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這是歷史的選擇,沒有人能改變,不管漢武帝活著的時候多麽獨裁、霸道,但是歷史車輪的軌跡不是以漢武帝這些封建統治者的意誌為轉移的。

五千弓弩手對戰3萬匈奴兵(壹說八萬匈奴兵),李陵的部隊彈盡糧絕,本來匈奴人打算撤兵,只是李陵的壹位下屬投降了匈奴,告密,匈奴人才知道李陵的部隊箭矢都用光了,所以才再次包圍,並最終俘獲了李陵,這時候李陵如果繼續做無效的抵抗是沒沒有任何意義的,他的下屬之前都已經投敵了,現在剩下的將士已經沒有多少抵抗意誌了,投降匈奴無意是最正確的選擇。不投降意味著自己和手下5000將士將會做無謂的犧牲。

李陵(前134—前74年)對漢朝已經盡忠了,但漢朝對那些為國家利益捐軀的武將們又有怎樣的封賞呢?

相比較而言,匈奴人就很重視李陵,這讓我們可以比較壹下匈奴單於和漢武帝二人的胸襟,無意匈奴單於的胸襟要比漢武帝寬廣太多。

漢朝這邊對於李陵,是夷其三族,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而匈奴單於那邊,則是把公主嫁給李陵,還被且鞮侯單於封為堅昆國王,做了右校王。

漢朝會這樣對待李陵嗎?

漢朝會這樣重視壹個從敵國投降的將領嗎?

漢昭帝即位後,李陵少時同僚霍光、上官桀當政,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回大漢,遂於前74年老死匈奴。

二、制衡漢武帝

李陵投降匈奴,是身不由己,就連司馬遷都在朝堂上為李陵辯護,可見歷史是站在李陵這邊的,自古如此。

漢武帝執政的中、後期獨斷專行,漢朝差壹點毀在他手裏。他晚年也只是公布了壹份《罪己詔》,卻也沒有下臺,讓位啊,妳自己不稱職,還強迫別人對妳效忠,妳有什麽權力這樣做?

漢朝的江山也不是漢武帝打下來的,而且漢高祖對於打下江山的功臣也是大肆屠殺,武將的命運就是這樣的結局?李陵的爺爺李廣壹生難封,李陵家族能為漢朝做出這樣的貢獻實屬難得。

漢朝是家天下,武將為什麽要為妳漢朝自盡殉國?

再說,李陵投降匈奴,最合理的做法,也許是通過李陵來緩和匈奴與漢朝的關系,歷史壹再表明,中原的農耕民族是消滅不了漠北的遊牧民族!

在北海牧羊的蘇武回國前,蘇武與李陵交談過,李陵確實曾經還想回漢朝,為漢武帝效力的意思。但是,這壹切都被好大喜功的漢武帝粉碎了——因為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

其實有匈奴存在對於制衡漢武帝這樣的霸主是非常好的,沒有匈奴單於,像漢武帝這樣的人,漢朝體制是制約不了他的,唯有匈奴人的軍隊才能制衡漢武帝自我膨脹的內心。

帝制是中華文化的毒瘤,將中華民族拖延了2000多年不得進步,外在的強大軍事存在才是制衡帝制的良藥之壹!

上圖是俄羅斯聯邦阿巴坎地區發掘的漢代宮殿遺址,現在推測是李陵的堅昆王宮,因為李陵生前被封為堅昆國王

阿巴坎現為俄聯邦哈卡斯***和國城市,哈卡斯黠戛斯的現代音譯。下圖為阿巴坎宮殿遺址內發現的帶有漢字的瓦當——“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