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代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布衣”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壹般農民)、屠夫、喪事吹鼓手、小商販、戍卒、小吏等。
出自:?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意思是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擴展資料:
布衣將相:
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稱之為“布衣將相”。如:劉邦是自耕農出身,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都是壹般農民,樊噲為屠狗者,周勃為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灌嬰為販繒者,婁敬為戍卒,蕭何、曹參則出身於小吏。
論階級成分,或為農民和其他小生產者,或為中小地主,大都屬於社會下層。除婁敬外,都是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他們在反秦起義中開始結合在壹起。後來,在同項羽的鬥爭中,其陣容逐漸擴充和壯大起來。
布衣將相的出身和經歷,對他們的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給“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布衣將相之局還影響統治集團的內部關系,使其保持某種布衣的樸素作風。表現在漢初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還不那麽森嚴,註意選拔人才,也較註意節儉。
這種作風,是漢初布衣政治的壹個重要方面。它保證了漢初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實施,是漢初治天下的壹條成功經驗。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布衣將相逐漸變成新的封建貴族,其腐朽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長起來。
武帝時發生的統治政策和指導思想的變化,是布衣將相貴族化的產物,它標誌著漢初布衣政治的終結。
百度百科-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