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勞斯指揮萬人演奏
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所作圓舞曲400首,世稱“圓舞曲之王”。他的壹生對音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872年,施特勞斯為了豐富創作素材,四處旅行。壹天,他來到了美國,當地有關團體立即登門拜訪,想請他在波士頓登臺指揮音樂會。施特芳斯當即應諾。可在談到演出計劃時,他的隨從卻被這個不可思議的演出規模驚呆了。
美國人壹向是以異想天開而著稱於世的。他們想借施特勞斯這位音樂大師之手,創造壹次音樂界的世界之最,由施特勞斯指揮壹次由兩萬人包括 聲樂演員參加演出的音樂會。稍懂壹點音樂指揮知識的人都知道,壹般能指揮幾百人樂隊的指揮家已屬不容易了,何況要指揮兩萬人?這是絕對辦不到的。為此施特勞斯的隨從很為他擔心,不管他詣揮藝術再高超,如此大的規模也是無法勝任的。
施特勞斯仔細地聽完對方的介紹,居然很輕松地說:“這個計劃確實太激動人心了。本人願意讓它早日變成現實。”當即與對方訂立了演出合同。
訊息傳開,輿論大嘩,人們都想壹睹規模如此巨集大的演出。
那壹天終於到來了,大廈裏黑壓壓壹片坐滿了觀眾。施特勞斯居然指揮得十分出色。近兩萬件樂器發出了協調優美動聽的音樂,數萬名觀眾聽得神迷如癡,驚嘆萬分。
人們也許會問,施特勞斯難道有超人的本領不成?原來,由施特勞斯任總指揮,下設壹百名助理指揮,開場用鳴炮作訊號。施特勞斯指揮棒壹揮,眼望著總指揮的壹百名助理指揮緊跟著也相應指揮起來、兩萬件樂器霎時齊鳴,合唱隊和聲響起,數萬名觀眾掌產雷動,真是世界上少有的壯觀。
:閉眼音樂家的默契
為了集中註意力,同時感受到樂曲的微妙境界,當代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和小提琴演奏家朱爾斯坦在指揮和演奏時,都有閉眼的習慣。
這兩位天才的音樂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們甚至認為指揮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幾乎有著魔壹般的心靈感應。他倆的第壹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盧塞恩。這次演出曾打動了無數觀眾。
後來,當人們問起朱爾斯坦為什麽要閉眼時,他說:“我們彼此看不見更好,這並不會出錯,音樂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領神會。整個演出我只睜過壹次眼睛,看見卡拉揚正閉著眼睛在指揮,我趕忙又閉上眼睛,生怕破壞了整個氣氛。”
:堅持音樂精神的克迪
行家們說,鋼琴大師克迪是最權威的莫紮特詮釋者之壹。他在上海的演奏是排在壹個美妙的晚上。他的那份專註神情,就像在精心挑選珠寶。他的手指在劃動“珠寶”時,發出了那麽悅耳的聲音。當他從座位上站起來,向鼓掌的觀眾行禮時,觀眾早已瘋了。他們拼命鼓掌,希望再壹次將他拖入加彈。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彬彬有禮的克迪還會獻出他更好的音樂。然而,他壹次次返回臺上,壹次次立於鋼琴旁邊,壹次次行禮。他以最有禮貌的溫柔方式,沒有加彈任何壹個曲目。觀眾費解了。這是迄今為止,惟壹的壹位不肯加彈的鋼琴大師。
不媚俗,堅持音樂精神,堅持高品質的純粹的追求,構成了克迪的獨特的音樂品位和精神高度。即使是加彈,他也不肯!
翻閱1975年的《加拿大表演藝術》雜誌,可以看到壹篇題為《安東·克迪挑戰名聲》的評論文章。今天,他已經贏得了這種挑戰:不管媒體如何冷嘲熱諷,他就是不與大牌的唱片公司簽約。並且,他寧可在加拿大北方的小型音樂節演奏,也不願去薩爾斯堡或者英國的“Proms”音樂節。他就是如此清高,如此超然而脫俗。
他還有更絕的細節。他常常去壹個叫做曼尼托巴的小鎮上演出。那個小鎮在加拿大最偏遠的地區,交通也不便利,也不會有專門的車來拉鋼琴。但是,他卻寧肯將鋼琴裝到運貨的粗糙大卡車上,在彎曲的山路上壹搖壹晃,逶迤而行。那個小鎮才1500人,而出席他的音樂會的卻有750人。他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只為了尊重這750人。他是為音樂為真音樂而生的。
據載,他有壹次專程去了壹個地方演出,那裏是查羅德皇後島。他去那裏演奏僅僅是為了壹個人——壹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聽過他的錄音,便給他寫信,希望他能夠來她的小鎮演出。而老太太以為他這麽知名的鋼琴家不會來的,永遠不會來的。但是,她想不到他壹接到她的信,就真的來了。這個老太太面對他的演奏,很久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