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
狐假虎威是漢語成語,讀音為hú jiǎ hǔ wēi,是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
假:借。狐貍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勢來欺壓、恐嚇人。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壹》:“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譯文: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壹只狐貍。......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
擴展資料
”狐假虎威“的寓意如下:
壹、現實生活中也不免會遇到像老虎那樣吃人的壞人,當遇到壞人時,我們也要像狐貍壹樣的機智,利用敵人的虛榮或好勝等心理來轉移自身危險,然後借助外力獲得安全才是聰明之舉。
二、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的狐貍憑自己的智謀逃出了虎口。但是,狡詐的手法決不能使狐貍改變虛弱的本質。把戲壹旦被戳穿,它不但會受到群獸的圍攻,還將被受騙的老虎吞吃。寓意著仗勢欺人的壞蛋,雖然能夠囂張壹時,但最終決不會有好的下場。
三、生活中比喻某些人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他人。這個故事告誡人們,要善於去偽存真,由表及裏,步步深入,弄清真相,不然,就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