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黃花瘦”詩句出現在《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中,全詩內容如下。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宋代 :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壹作:人似;銷 壹作:消)
譯文:
薄霧彌漫,雲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
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麽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註釋: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chú),半夜涼初透。(櫥 通:廚)
永晝:漫長的白天。瑞腦:壹種薰香名。又稱龍腦,即冰片。消:壹本作“銷”,《花草粹編》等作“噴”。金獸:獸形的銅香爐。重陽: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紗廚:即防蚊蠅的紗帳。櫥:《彤管遺篇》等作“窗”。涼:《全芳備祖》等作“秋”。
東籬(lí)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比 壹作:人似;銷 壹作:消)
東籬:泛指采菊之地。暗香:這裏指菊花的幽香。消魂:形容極度憂愁、悲傷。 消:壹作“銷”。西風:秋風。比:《花草粹編》等作“似”。黃花:指菊花。鞠,本用菊。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李清照前期的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十八歲的李清照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遊”,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崇寧二年),時屆重九,人逢佳節倍思親,便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賞析:
此詞在藝術上的壹個特點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壹切,無不塗上壹層愁苦的感情色彩。在結構上自起句至“有暗香盈袖”,都是鋪敘筆法;而把節日離索的刻摯深情留在結拍,使它如高峰突起。“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成為全篇最精彩之筆。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詩詞中不乏類似的句子,這是因為正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三句,才***同創造出壹個淒清寂寥的深秋懷人的境界。“莫道不消魂”,直承“東籬把酒”以“人擬黃花”的比喻,與全詞的整體形象相結合。“簾卷西風”壹句,更直接為“人比黃花瘦”句作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壹幅畫面:重陽佳節佳人獨對西風中的瘦菊。有了時令與環境氣氛的烘托,“人比黃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句也才能為千古傳誦的佳句。
此詞的另壹個特點是含蓄。唐司空圖認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壹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及,若不堪憂。”(《詩品·含蓄》)從字面上看,這首《醉花陰》沒有寫離別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細尋味,它的每個字都浸透了這壹點。從她不時去看香爐裏的瑞腦燃燒了多少(也即時間過去了多少)的細節中,讀者可以感到她簡直是度日如年。白天好不容易挨過去了,晚上更加難捱。李清照不直接寫“每逢佳節倍思親”,而是寫失眠,寫壹直到半夜都沒有睡著。看來她不只是身體感到涼,主要的還是內心感到涼。於是她對趙明誠那苦苦思念之情便從字裏行間洋溢而出。讀罷全詞,壹位不堪忍受離別之苦的少婦形象生動地立在讀者眼前。
全詞明白如話,沒有冷澀難懂之處,表達的感情卻十分深沈細膩。暢達與深沈相結合,這正是李清照詞風的壹個重要特點。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壹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