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劇
湘劇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大戲劇種,民間壹般稱為大戲班子、長沙班子或湘潭班子。湘劇融合有昆腔、高腔、彈腔及雜曲小調等多種聲腔,明初至年間,傳入湖南的昆腔和弋陽腔與當地方言及民間音樂相結合,形成湘劇。
湘劇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壹帶,主要流行於“長沙府十二屬”,即長沙、湘陰、醴陵、湘潭、湘鄉、寧鄉、益陽、攸縣、安化、茶陵等地。
祁 劇
祁劇又稱祁陽班子,民國初年稱“祁陽戲”,因形成於祁陽而得名祁劇。祁劇是弋陽腔明初傳入祁陽後與地方藝術相融合,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
祁劇的流布區域較為廣泛,除湖南的衡陽、邵陽、永州、郴州、懷化等地區
辰河戲
辰河戲源於地方巫、儺、道的娛神而逐步演變過來的,是壹個古老的地方戲劇種,被國外學術界稱為中國戲的“活化石”。
主要流行於沅水中、上遊的廣大地域,包括懷化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衡陽湘劇
衡陽湘劇,最早以班社命名,民間稱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戲班子”。衡陽湘劇的表演藝術,亦按高腔、昆腔、彈腔分為三種不盡相同的表演風格。
衡陽湘劇流行地區甚廣,涉及到整個湘南東部,包括衡陽市、郴州市和衡陽、衡山、衡東、耒陽、常寧、安仁、炎陵、茶陵、攸縣、永興、桂東、宜章、汝城、桂陽、郴縣等縣市。
常德漢劇
歷史上常德漢劇亦稱沅河戲、漢戲。20 世紀 50 年代初曾稱為常德戲。1953 年,改稱常德湘劇,1957 年改為常德漢劇。
常德漢劇以常德、桃源、漢壽、石門、慈利等縣市為中心地區,流行於西洞庭湖以及懷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壹帶。
巴陵戲
巴陵戲原稱巴湘戲,是地方大戲劇種。嶽陽古時稱巴陵,因巴陵戲藝人多出自此地而得名,民間又稱為嶽州班。1952 年始定名為巴陵戲。用中州韻湖廣音結合湘北方言為其舞臺語言。
清末民初,巴陵戲流行於湘北的嶽陽、湘陰、汨羅、平江、臨湘、華容等地。
湘昆
昆曲傳入湖南,紮根很深,專業昆班最多且持續最久者則以桂陽州(今郴州市桂陽縣周邊幾個縣)為甚,故昆曲又稱“桂陽昆曲”。經過長期演變發展,結合湘南人生活語言和民間音樂,形成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桂陽昆曲,20 世紀 50 年代,稱為湘昆。
湘昆流行於湘南地區的桂陽、嘉禾、新田、寧遠、藍山、臨武、宜章、蘇仙區、永興、常寧等縣。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是壹個民間小戲劇種,它形成並流行於長沙周邊的縣市,以長沙官話為統壹的舞臺語言。
長沙花鼓戲紮根在民間,以廣大鄉村和小集鎮為基地。因各地民間藝術、民俗和鄉音土語的差別,形成了幾種藝術流派,如益陽路子、西湖路子、寧鄉路子、醴陵路子和長沙路子等。
邵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舊時稱花鼓或花鼓戲,20 世紀 50 年代始稱邵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興起於舊時的邵陽縣境,主要流行於邵陽市和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新化等縣,以祁劇寶河派戲白結合邵陽地方語言為舞臺語言。
衡州花鼓戲
衡州花鼓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車馬燈”的基礎上,逐漸衍變而成。衡州花鼓戲是民間小戲劇種,舞臺語言同屬衡州語系,流行於湘南地區。
衡州花鼓戲的各地俗名不盡相同,衡陽、衡南、耒陽、常寧叫“馬燈”,衡山、衡東叫“花鼓燈”,攸縣、茶陵叫“地花鼓”,安仁叫“花燈”。
荊河戲
荊河戲也稱上河戲。荊河戲在明末清初(17 世紀中葉)即已形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流行於湘北地區的澧縣、臨澧、石門、安鄉、、嶽陽、華容、沅江、南縣、龍山、永順、張家界、慈利、桑植以及湖北、重慶與湖南相鄰的市縣。
常德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是民間小戲劇種,流行於沅江、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鄰地區,盛行於常德壹帶。
常德花鼓戲各地俗稱不壹,常德、漢壽、桃源稱燈戲、揢揢戲、調兒戲;津市、澧縣叫花鼓兒;石門又叫柳子戲或楊花柳;慈利則叫下河戲。20 世紀 50 年代定名為常德花鼓戲。
嶽陽花鼓戲
嶽陽花鼓戲是民間小戲劇種,俗稱花鼓子,嶽陽花鼓戲的舞臺語言來源於當地方言。20世紀 50 年代定名為嶽陽花鼓戲。流行於湘北的嶽陽、臨湘、平江、汨羅、湘陰。
零陵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是民間小戲劇種,由祁陽花鼓燈和道縣調子合並而成,20 世紀50 年代定名為零陵花鼓戲。
陽戲
陽戲是民間小戲劇種,流行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常以縣定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
花燈戲
花燈戲是民間小戲劇種,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發展而成的民間戲曲劇種。湖南花燈發展成為燈戲,主要以湘西花燈戲、平江花燈戲和嘉禾花燈戲為代表。
儺堂戲
儺堂戲在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從形式到內容均受巫教的影響。
儺堂戲遍布湖南全省,在苗、侗、瑤、土家族地區均有演出活動,湘西稱儺堂戲、儺神戲、儺戲,湘北稱師道戲、儺願戲、姜女兒戲,湘南稱師道戲、獅子戲、臉子戲,湘中稱老君戲。
苗劇
苗劇是少數民族劇種,它是在苗族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初創時叫苗語劇、苗劇或苗戲,1982 年正名為苗劇。
侗戲
侗族劇種發源於貴州。1952 年由廣西三江縣傳入湖南通道侗族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