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是指廉頗。
廉頗,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243年,漢族,山西太原人。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曾在對齊國、魏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負荊請罪意思是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出自西漢·司馬遷《史·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祖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負荊請罪的主人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的腦骨之臣,不過廉頗居功自傲,因為看不慣藺相如地位在自己之上而出言不遜,藺相如從國家大局出發並不與他計較。後來廉頗也意識到了錯誤,就背著荊條去跟藺相如賠不是。
負荊請罪成語故事: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與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
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