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提出的“壹夫多妻制”這個建議,有著充分歷史原因和現實意義。
壹夫多妻制的變遷和利弊。壹夫多妻是男權社會的產物,中國在民國之前兩千年的封建社會裏,壹直實行這樣的制度。
不過封建王朝被推翻後,各種陳規陋習被根除,"壹夫多妻"制度也名存實亡。
新中國成立後,壹夫多妻制度壽終正寢,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之所以貶低它,首先是因為它歧視婦女,制造男女不平等。
其實哪個男人不想妻妾成群,跟皇上那樣,整天翻牌子點嬪妃,朝三暮四、朝秦暮楚就不再是夢。
可是對於連壹個老婆都討不到的大多數人們,壹夫多妻不是福音,卻是噩夢。
因為這個制度對我們大多數草根底層來說太不公平了,因為有錢人、有權人可以壹個蘿蔔幾個坑,娶多個美女;而我們搬磚的,卻因為缺乏資源,需要幾個蘿蔔去搶壹個坑。
雖然現時已經廢除了壹夫多妻制度,我們能夠註意到,有些大款、官宦仍然能壹個蘿蔔占N個坑,但礙於法律,在名義上他們只能有壹個妻子,戶口本上也只能有壹個配偶名額。
當他們用煩用老用膩時或許會卸載掉包袱,給單身狗群體丟棄壹點娶媳婦的機會,往往單身人士還把握不住。
如果真的實行了壹夫多妻制度,壹個成功人士每多壹個配偶,世界上就多壹個沒有配偶的單身狗;對我們億萬草根底層來說,生生被剝奪配偶權乃至繼之的生育權,委實是太殘忍了。
所以要恢復壹夫多妻制度,我們單身狗壹萬個不答應。
不過仔細了解後,我們發現提出這個制度的,不是我們的國人,而是蒙古國的人。
為什麽蒙古女人會提出壹夫多妻制?而且有這個意向的,不是蒙古男人,而是蒙古女人。
蒙古男人也是喜歡壹夫多妻的,但是那也是權貴的專利,對多數牧民來說不啻於災難。
因為自己的溫飽都不能維持,怎麽可以維持那麽多老婆吃飯穿衣,就是化妝品壹樣都難以滿足,更別說多壹個孩子要吃奶粉、上學、結婚成家了。
雖然說成吉思汗有幾十個嬪妃,但人家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不用自己掏腰包。因此別說是幾十個老婆,就是壹萬個老婆,人家也能養得起。
眾所周知,蒙古族原本是馬背上的民族,以遊牧為生,天性中對於男女之事,與農耕民族有些不壹樣,在歷史上,女人的地位相當於牛羊,是男人占有財富的象征之壹。
蒙古人崇拜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就有44個老婆。
蒙古緊跟蘇聯,也搞了幾天集體農莊,走的是***同富裕的道路。實行市場經濟後,貧富差距拉大,財富都進了少數人腰包。
更糟糕的是,企業私營後,大量工人下崗,失業率居高不下,國民受教育水平也大大降低。
有人說蒙古只有兩個房子——壹個地獄壹個天堂;蒙古只有兩種人——個別高等教育的富人和大批目不識丁的窮人!
在這樣情況下,蒙古很多男人少有財富,缺乏工作,更沒有老婆。
並不是蒙古女人少,而是沒有人願意嫁給他們。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女人卻活得非常滋潤。
因為女人到了哪裏都是稀缺資源,尤其是漂亮女子。上學有人掏錢,工作有人安排,工作也好找,事業上也容易做出成就。
而且蒙古女人薪水也高,獎金也多,有房有車。
如果真要直說,妳要是公司老總或者是國企高官,妳願意讓女的在妳公司上班還是男的?
比如某國著名的電商,每年都要像選美壹樣選出很多青春靚麗的女大學生,接受老總的崗前"培訓",然後去英國法國或者美國再培訓壹段,回公司領取高薪,擔任要職。
不信大家看看蒙古女性就業情況,蒙古國目前總人口296萬,其中女性占50.11%,但在國家機關工作的竟然占到了駭人的52.35%,當教師的女性人數更不可思議,竟然有73.44%,衛生部門工作的女性簡直逆天,占到81.31%。
相比之下,還是我們幸福啊。
這麽多優秀的蒙古女性,有文化,有技能、有財富,他們當然不願意嫁給滿身羊膻味的牧民當老公,他們錢少是壹個方面,還多伴有酗酒的壞習慣,喝多了打老婆壹點也不稀奇。不少女人寧做鳳尾不做雞頭,哪怕給大款和當官的當備胎和小三。
但坑再多,蘿蔔只有壹個,那結局非常悲慘。好多妙齡女子不嫁窮人,甘願跟大款和成功人士有瓜葛,或幹脆借腹懷胎,自己奉行獨身主義。
可是既然開花就要結果,生了孩子都說不清是誰的,自己能養活當然更好,萬壹自己失業,孩子的成長就是大問題了,那些成功人士往往提起褲子就不認賬,因為婚外情畢竟是醜聞。
所以蒙古女性就呼籲在蒙古實行壹夫多妻制度,這樣女人們都可以嫁給成功人士,有了名分,有了經濟保障,娃兒也有個名正言順的爹地,百利無壹害。
不過這樣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如此壹來,蒙古普通爺們或壹般牧民可就慘了,只好在空曠的原野上發泄自己的不平,郁悶的喝起小酒,在麻木中傷害著自己的身體,降低著男性的整體壽命,社會繼續陷入男多女少、女性要求壹夫多妻制的循環往復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