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5篇
《講好中國故事》最重要的就在於這個“好”字,講故事誰不會?講好故事可真不簡單,所以怎麽樣講好中國故事是書中的主要部分。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有哪些妳知道嗎?壹起來看看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歡迎查閱!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本應是令國人欣喜的事,而今我們卻遺憾的發現,由於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其流失。甚至被竊取的現象異常嚴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
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有目***睹。在經濟、發展等硬實力的重壓下,文化軟實力逐步退讓,不少傳統文化已瀕臨滅絕,甚至消失殆盡。就連我們壹向尊崇的儒家,了解程度竟不抵日韓,以至我們搞相關活動時,還需從他們那裏“尋求幫助”。
有人說:“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講好中國故事不關妳事。”對此,我要斬釘截鐵地回絕,“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幾十年來,拆古城墻,破壞古文物之事還少嗎?肉食者眼中只有經濟、發展,以至現在的千城壹面,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丟失。其鄙之甚,不必贅述。況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傳統文化?所以,我們不光要講,還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出傳統文化的特色及其於今之用,講出保護傳統文化之迫在眉睫,講得讓人信服並保護傳統文化,把中國故事講下去。這樣,才算講好中國故事,才是個懷愛國之心的中國公民應該做的。
有了講好之決心,是基礎。然而怎樣講好,則是立於攀登之路上的壹塊巨石,欲要登頂,必將其攻克。欲要講好,首先自己要有較深的了解與認識,正如老師之備課;其次,給人講時要考慮到上述講故事的目的,將自己的了解和認識生動形象、打動人心地展示出來,並據理力爭,說服聽者贊同要保護傳統文化並繼續講下去的觀點。
總之,傳統文化之保護,實乃迫在眉睫之事,我們應做好講故事者。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2我們的中國每天都發生著故事,其中令我最難忘的故事是20__年初中國爆發的新冠疫情。
壹場疫情,牽動著所有人的心。沒有了走親訪友,沒有了了朋友之間的聚會,沒有了如約而至的開學。疫情當前,有在前線奮戰的醫護人員,有那些不幸的感染者,有國家,有人民。而在後方的我們,國家依然關懷備至,暖在每個人的心坎裏。
武漢封城封的並不是壹座孤城而是壹座帶有希望的城市,全國人民都在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危急關頭,暖心的是武漢醫務工作者身處險境卻不眠不休。
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身患漸凍癥但是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奮戰壹線,讓我們燃起了信心與希望。
這個疫情還讓我認識了鐘南山院士,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學術精神,了解到他對中國的貢獻,讓我明白了“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深刻含義。在疫情中,鐘南山爺爺教會了我很多很多。這個疫情也讓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友愛,在眾多的社交軟件上,官方賬號發的疫情實時狀況下總會有人評論說:”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或許這只是評論者壹個小小的舉動,卻足以感動人心。每天也都會有許多捐款捐物資的新聞出現,說明中國人民都在為國家做貢獻、時時刻刻都關註疫情,希望自己的祖國母親早恢復健康。
這就是我要講述的中國故事家是不是覺得很感人呢?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3在我看來,每壹位中國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連續不斷地,無意識地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壹個中國人的衣著外貌,言談舉止便是最真實的,也最精準的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不是通過語言講述,而是通過行動傳遞。言語文字也許會被曲解,被誤解。而行動不會。壹個人的衣著,簡潔有力地體現出他的經濟狀況,言談舉止代表著他的精神境界。而上億人用行動講述的。中國故事,讓世界得以明知中國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如何,精神修養又如何。
那麽現如今我們是否講好了自己的中國故事呢?我不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人們仍然是對待熟人笑顏盈盈,無微不至,對待陌生人則話語冷漠,動輒惡語相向。我們並沒有做好走出熟人圈的準備,沒有意識到陌生人之間應如何交流,因此,沒有融入國際社會這個滿是陌生人圈子的準備。於是國人對待陌生人的種種態度,為他人講述了壹個精神修行不足的中國故事。
即使對我們自己,我們的中國故事也仍未講好,社會上各種不文明現象比比皆是。人們都如過江之卿,為人父母的教導孩子力爭上遊,卻忽視了孩子落寞的神情,開車的違規占道又路怒相向。
想要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只能寄希望於新生力量的加入。原有的社會階層由於觀念已經定形,對生活已經習以為常,所以可塑性不大,而新生的社會階層卻充滿活力,有著改變的能力。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大對新壹代的資源投入,促使新生的社會階層講好中國故事,從而改變社會的主流。
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的課題,是全中國人的課題,只讓每個人所講述的中國故事得到升華。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4“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書院中傳來悠揚的吟誦,同學們端坐在蒲團上,看著手中的《兵車行》,嘴中吟誦著。
吟誦,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壹。許多人喜歡吟誦,我也很喜歡,它不光好聽、內容廣大還有傳統風格。
然而我好像始終得不到方法,跟著同學們的音調走,跟著同學們的節奏唱,怎麽也體會不到古詩中的情感,屬於吟誦的美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到家中,我不自覺的吟誦了起來。但是不是音律不對就是節奏錯誤,我仔細回想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在拼音中壹聲和二聲的字稱為平聲,要吟的較長壹些……”壹邊回憶,壹邊嘴裏不斷練習著,跟著錄音,練了壹遍又壹遍。
逐漸的,我好像有了些感覺,音律大致對上了,節奏也整齊了。我又找了些其他的古詩和對應的吟誦音頻,慢慢的吟誦著,細細品味著。體會到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王維詩中的美不勝收的畫面……
課堂上,老師吟誦了壹首《九歌·雲中君》,伴著木吉他柔和的聲音,同學們也壹起吟誦了起來。“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木吉他柔美,吟誦聲悠揚。仿佛能看到壹位祭巫用香湯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團錦簇的衣服來迎神,在神臺上翩翩起舞。雲中君伴隨著壹聲強有力的和弦出現,借日光而生輝,雲團映日,放出銀光。祭祀結束之後,神靈如狂風壹般上升而去。而祭巫對神靈的離去不禁感到惆悵與思念。
吟誦完後,我意猶未盡又歡喜若狂,我終於可以和同學們壹樣吟誦出古詩文了。
吟誦可以唱出古詩韻味之美,唱出古詩意境之深。我喜歡吟誦,通過這種方法,我可以了解更多的古詩歷史,講述更多的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主題征文5第壹次看“舌尖中的中國”時,收獲的是滿滿的感動。雖然壹直知道中國地大物博,文化精深,就連那日常的飲食也豐富絢麗,但當這些中國人的日常連同中國人的飲食壹同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現於我面前對我娓娓道來它們獨特的故事時,感觸是非同尋常的。那種由飲食緊密聯系在壹起的血脈,那種融化壹個平凡的我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是無法比擬的。我看著中國人的飯桌,我們同胞的壹天,也深刻地感到自己活在其中。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和群體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脹。謝謝妳,“舌尖上的中國”,為我帶來壹段如此美妙的中國故事之旅。
當然,飲食故事僅僅是浩渺中國故事中壹個極小的分支。何為中國故事?即是帶有我們中國獨特鮮明特征,以傳承某種中國傳統精神為目的的事件敘述載體。這其中有醜惡的,也有美好的,無論是如何的意識形態,它都標識了中國人的特性,我們通過不同的形式將其傳承下去,給我們的後代講中國故事,講何為中國人,什麽應該發揚,什麽應該摒棄。自此,通過中國故事,又壹代有血性有風骨的中國人活了過來,華夏民族的生命因而生生不息。
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在於能激發出聽者內心對於“我是中國人”這個概念的自豪和認同。要做到這點,歷史的真相不能被回避,傳統的美德和精神要尋求更貼近現實的形態根植於心。
我們提起阿富汗,會想起那裏紛飛的戰火。提起前蘇聯,不會忘記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慘案。同樣的,面對我們自己的歷史,戰爭和屈辱的歷史是不能被否認和抹去的。我想起__,想起南京大屠殺,這些發生在我們民族史上的慘痛事件是難看的傷疤,無論怎樣,它都已經深入歷史的軀幹,我們無法剝離,而我們唯壹能做的便是記住那種恥辱,正視那些歷史,然後帶著這些用生命和靈魂摧殘帶來的教訓前行。我們有義務將這些羞於啟齒的歷史編織成血淚的中國故事講給後人聽。古人雲:“無恥者,無恥也。”這些歷史並不是恥辱的原因,而是為了以後不受恥辱的素材。講好中國故事,最不能回避這壹點。
除此之外,我們應當註意到時代的不斷發展,有些傳統故事之所以受到年青人的排斥抵觸,並非由於它所象征的傳統精神潰爛於世,而是傳統故事本身載體的陳腐與這個新時代格格不入。
講好中國故事,是尋求像“舌尖上的中國”這樣新穎的載體,將那些高山流水,鄉鄰和睦的情誼細水長流的註入人們的心間。使得中國傳統精神在華夏民族身上代代綿延。
講好中國故事並非易事,我們只渴望將中國這片土地上五千年來的積澱能夠去陳留善地傳承下去。我們只希望下壹代的中國人永遠有血性有風骨,心存慈悲,在趨同的人群中帶著鮮明的優良特質,講好中國故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