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眼睛後面身體兩側各有7個鰓孔,這就是它叫做“七鰓鰻”的原因。七鰓鰻(學名:Lampetra japonicum),又名八目鰻、七星子,小脆骨,是圓口綱、七鰓鰻目的壹種古老動物,與魚綱的魚類動物並不屬於壹類,並不是魚。壹般所說的七鰓鰻指的是七鰓鰻目,下僅有七鰓鰻科,包括日本七鰓鰻、東北七鰓鰻、雷氏七鰓鰻等。
據報道,七鰓鰻是比恐龍還早2億年面世的史前生物,其外形有如蛇狀,隧道形的口部有無數倒鉤利齒。英國早有七鰓鰻的記載,據傳11世紀英格蘭國王亨利壹世便是因進食過量七鰓鰻而身亡。隨著工業革命汙染河道及興建水壩,七鰓鰻漸漸絕跡於英國河道。
環保組織稱,七鰓鰻的出現是因為英國近年的河道汙染降至100年來最低水平。環保組織為了保育七鰓鰻采取多項措施,包括移除阻礙七鰓鰻遊徙的人工障礙物。9月22日,在英國,壹男子在河中洗澡時發現僵屍魚。
擴展資料
水中“殺人吸血鬼”,這種看起來十分恐怖的生物就是傳說中的“水中吸血鬼”,學名叫做七鰓鰻,也叫八目鰻、七星子。七鰓鰻在北美被視為有害的魚類,但是在葡萄牙以及亞洲的壹些地區,卻是吸引老饕們口水的美食。
除非洲外分布於全球所有溫帶淡水水域和沿海。體形似鰻,無鱗,長約15~100公分(6~40吋)。有眼,背鰭1~2,尾鰭存在;單鼻孔,位於頭頂;體兩側各具7個鰓孔。
無真骨及腭,亦無偶鰭。骨骼均為軟骨。口圓,呈吸盤狀,有角質齒。七鰓鰻幼體稱為沙棲鰻或沙隱蟲,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無牙,眼不發達,以微生物為食。數年後變為成體,遊入海中,開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於魚體,吮食宿主血液及組織。
到生殖期復返淡水,築巢,產卵而死亡。並非所有七鰓鰻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陸封種類終生留於淡水。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鰓鰻陸封型(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此型進入北美洲五大湖,營寄生生活,在沒有辦法控制之前,給湖鱒及其他經濟魚類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
普氏七鰓鰻(Lampetra planeri)亦終生棲於淡水,然而不營寄生生活,達到成年後即不進食,隨即繁殖而後死亡。七鰓鰻經濟價值不大。
在秋天裏,與鮭魚壹起從海洋溯上河川的還有壹種七鰓鰻魚,它因兩只眼睛後面各排列著七個鰓穴而得名。雄性七鰓鰻挑選壹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來,誘引雌性。
部分時期棲息於海中,成長後遊至淡水河流中產卵,為洄遊性魚類。常以吸盤吸附子其他魚體上,吸食其血肉。分布我國東北之黑龍江、烏蘇裏江、圖們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七鰓鰻為肉食性魚類。既營獨立生活,又營寄生生活,經常用吸盤附在其它魚體上,用吸盤內和舌上的角質齒銼破魚體,吸食其血與肉,有時被吸食之魚最後只剩骨架。營獨立生活時,則以浮遊動物為食。仔鰻期以腐植碎片和絲狀藻類為食。生殖時期的成魚停止攝食。
肉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壹般魚類高,每克約含99~980國際單位(平均300國際單位)。其次,在肝、腎、生殖腺及大腸中亦含有之,特別在睪丸與小腸中的含量更高。在魚皮中維生素B1與維生素B12的含量遠較其他魚類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