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文革”時期,父親壹夜之間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個母親不知所措,她瘋了。
和美之家壹下子抽去了兩根頂梁柱,剩下的,除了壹個年過半百的姥姥,就是我們幾個未成年的孩子了,家裏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親平日安安靜靜不言不語,但只要壹看見人流淚或聽到鞭炮聲(後來才明白他誤會成槍聲),便歇斯底裏地大哭大鬧,摔盆砸碗。
因此,姥姥常常囑咐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在母親面前流淚。
春節臨近了,按鄉村規矩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要燒香磕頭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飯放鞭炮則是來年好運的預兆。早已心力交瘁的姥姥,將我們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妳們出去給家家戶戶磕磕頭、說說好話看能不能過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妳母親接二連三發作,我實在是怕了。
於是,姐姐帶著我們出發了。每到壹戶姐弟四人便壹字兒排開,齊齊下跪,告訴她們母親的病情,乞求他們少放壹次鞭炮。家家戶戶都陸續出來人了。圍攏來的鄉親說什麽也不讓我們下跪,壹位年長的大媽抱起我,含淚道:“苦命的孩子,我們都曉得,不用磕頭了,我們不放鞭炮,壹個也不放。”
我牢記著姥姥的叮囑,拼命忍住淚水,然而,我卻分明看見,鄉親們全都流下淚來……
小年就這樣平靜地過去了。
三十那天,吃過晚飯,姥姥便領著我們著手準備即將面臨的災難。姥姥輕聲吩咐 8歲的二姐守前門, 11歲的哥哥守後門,她和大姐則設法招架母親,二姐和哥哥的任務是堅決別讓母親跑出屋。他們四人和衣而坐,圍著小火爐靜靜地等候鞭炮聲給這個家帶來的災難。
那壹夜,辭舊迎新的鞭炮聲始終未曾響起,整個村莊熱在壹般鴉雀無聲。好心的人們為了不讓我們這個風雨飄搖之家雪上加霜,摒棄了幾千年來流傳的習俗,竟然連除夕也沒放鞭炮。
20年過去了,歲月的流水沖淡了許多記憶,但是,那個寂靜的除夕夜卻令我永生難忘,鄉親們善良的義舉時時感染著我。熟識的人都說我特富同情心,因為我被鄉親們關愛過。我深深懂得,壹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也會給別人帶來終生的慰藉。
我再次遙望遠方,默默祈禱:
願妳們永遠平安.
答:我想起了老舍的《除夕》,很鮮明的對比,眼眶上湧出了淚珠!~
我覺得文章本身就是壹篇佳作,因為真實,因為感人,所以美妙,有種親切感,震撼人心!!!!~~~
我多好,連文章都給妳了,要怎麽答謝我啊~~~
╭^^^╮
{/ o o /}
( (oo)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