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牧羊地上的兒童村:貝天牧和他的孩子們:牧羊地兒童村貝天牧

牧羊地上的兒童村:貝天牧和他的孩子們:牧羊地兒童村貝天牧

牧羊地  多數人在初次進入兒童村的院門時都會有些遲疑,院墻外的天津大王古莊是壹幅典型的北方農村的景象:成排的紅磚平房,臨街的鋪面賣著各色雜貨,被劃歸經濟開發區的用地已被辟出成片的廠房,不時出入的小貨車勾勒出鄉村工業化欣欣向榮的場景。院墻裏則顯得靜謐,數棟青灰色磚體的二層小樓如四合院壹般大致對稱坐落,綠樹掩映中的吊腳屋檐、赭石色門窗,相比墻外反而顯得更加“中國”。

整個兒童村的建築風格是55歲的兒童村創始人貝天牧(Tim Baker)和妻子潘姆拉的主意,北京的壹家頂尖建築設計公司無償幫助他們完成了整個設計。“那家公司的創始人也收養了孩子,大家都對這項事業很熱衷。”貝天牧對本刊記者說。熱愛藝術的貝天牧還在樓裏到處陳列著自己從潘家園淘換來的各種充滿中國風情的家具、書畫、擺件,與其說這裏是兒童村,給人的感覺更像是壹家被悉心經營的充滿生活情趣的家庭旅館。這種感覺也許正是貝天牧想要的,他壹直強調,希望孩子們能像在家庭中壹樣成長。

“牧羊地”的名字是2006年兒童村落成時貝天牧給取的。“這片地在動工前就是周圍村民們放羊的地方,貝天牧看到這樣的景象覺得很有趣。”美國菲利普·海德基金會中國區運營總監黎燕對本刊記者說。兒童村裏目前住著80多個孩子,從出生壹個多月的嬰兒到20多歲的少女。這個數字伴隨著壹些孩子被收養、壹些孩子被送來,每隔壹段時間就會發生變化,眼下並不是人數最多的時候。“2008、2009年時有上百個孩子,運營很緊張,現在的人數差不多剛剛能收支平衡。”黎燕對本刊記者說。牧羊地兒童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外資收養機構,但是按照貝天牧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這裏只是壹個撫養孤兒的家庭,而不是壹所福利院,因為孩子們的戶口還在當地福利院,壹些孩子或是被收養或是又回到了地方福利院。“我們只是替那些福利院暫時照顧這些孩子。”貝天牧說。

被地方福利院送到兒童村來的往往是身體情況更加糟糕、需要更好的醫療條件的孩子,兒童村的孩子們95%以上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殘疾。“我們的優勢是有很好的位置,在天津和北京之間,距離優良的醫療資源很近。我們對送來的任何壹個孩子都不會拒絕。”貝天牧告訴本刊記者,前壹陣被送來的心心只有幾個月大,患有很嚴重的心臟病。然而虛弱的心心在被送進ICU病房壹天後就奇跡般地出來了,但是因為心臟問題,心心的大腦受到了壹定程度的損害,需要每天吸掉壹瓶氧氣。“每天差不多花費60元人民幣,但她看上去好多了。我們現在都滿懷希望,覺得等她再好些就可以做心臟手術,即使手術很復雜,需要花3萬多美元。”壹個孩子被送來前,貝天牧手裏並沒有足夠多的醫療資金,他往往要壹邊送孩子去做手術,壹邊通過各種方式籌款。

貝天牧的“不拒絕”和“不放棄”來自他總能看到生命的奇跡。6歲的陽陽患有腦積水。“他來的時候病得很厲害,因為頭實在太沈,他甚至不能坐起來,只能躺著;不能說話,不能用手吃飯。我們首先幫他做手術把水排出去,醫療專家教他怎樣用手吃飯、怎樣坐起來、怎樣爬。他非常了不起,現在他會開玩笑了,就像妳在餐廳裏看到的,我走到他的面前說:‘陽陽,我愛妳。’他說:‘Tim爸爸,我不愛妳。’”

孩子們都叫貝天牧“Tim爸爸”,除了“爸爸”,他們各自還有照顧自己的“媽媽”。相對80多個孩子,兒童村的工作人員有100名左右,其中有近70名是專門照顧孩子們的“媽媽”。這些來自周邊村莊的中年女性就像普通家庭壹樣平均每人帶三四個孩子,每組孩子都有分成白班和夜班的兩位“媽媽”撫育。白天“媽媽”們負責給孩子們餵飯、看護,晚上給他們清潔、洗衣。“阿姨對孩子們的感情都很深,所以每次有孩子走,阿姨們的心情也很復雜。不過新的孩子會代替原來的孩子,她們的註意力馬上又轉到新的孩子身上。”

80多個孩子分別住在圍墻壹側的5棟小樓裏,他們被稱為“家”。獨棟別墅式的結構使孩子們除了有臥室,還有足夠大的客廳供室內活動。潘姆拉負責管理兒童村裏的“媽媽”們,她還負責把實物捐助分配到各個“小家庭”。“潘姆拉不喜歡孩子們穿破舊的衣服或者有汙點的,她總希望孩子們穿得漂漂亮亮的。但是阿姨們的心態是希望節儉壹些,於是潘姆拉經常為了孩子們該穿什麽和阿姨們發生‘戰爭’。”貝天牧說。

“家”的對面是“小羊羔學校”,4歲以上的孩子按照年齡和智力水平分為兩個小班、壹個中班和壹個大班來接受教育。王老師負責給平均年齡在12歲左右的大班孩子上語文、數學、電腦、音樂、美術等課程。“每天上午有外國誌願者給孩子們上英語課,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最後都會被國外家庭收養,他們需要學習壹點英語。”兒童村對孩子們的功課沒有硬性要求,在王老師看來,孩子們開心才是最重要的。壹節50分鐘的手工課上,每個孩子都被她說了不少於3次,“妳做得真棒!”已經工作10年的王老師從廊坊師範學院畢業後就到兒童村教書,她的母親之前就在兒童村幫助照顧孩子。“那些公立學校並不缺老師,而在這裏待得越久就越離不開,我走了他們該怎麽辦?”除了來自周邊的中國雇員,小醫院裏的穆迪(Moody)醫生夫婦無償在這裏負責孩子們的醫療。7年前,他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有著自己的醫療工作室,在偶然得知牧羊地兒童村需要醫療誌願者後,穆迪夫婦就來到中國做誌願者。19歲的美國大學生Aron已經是第三次來兒童村過暑假,他將在這裏度過整個假期,幫助潘姆拉整理實物捐助。

從“摩托黨”到“Tim爸爸”

“假如那時候有人對我說,有壹天妳會去中國,妳會為80個有特殊需要的孤兒提供壹個家,妳會自己有7個孩子,妳會有超過900個的孩子被全世界的家庭所收養,我也許會說妳的說法太瘋狂了。”55歲的貝天牧在中國已經居住了20年,回首往事,他的人生軌跡甚至超出了自己的想象,這讓他後半生致力的福利事業更像個傳奇。

貝天牧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雖然10歲那年父親就因心臟病突然去世,但是生性叛逆的他卻壹點也不讓母親省心。高中畢業後被母親強行送進了壹家商學院,但是他和壹群壞小子攪在壹起,每到夜晚,他就騎著摩托,和壹群朋友喝酒、跳舞、打群架。因為多門功課不及格,貝天牧又想出逃離學校、報名參軍的主意,然而艱苦的訓練誘發了他的哮喘病,最終他又被軍隊踢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