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網之魚意思如下:
漏網之魚是壹個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序》 。
該成語指從網眼裏漏出去的魚,常比喻僥幸逃脫的敵人和罪犯。含貶義,漏網之魚多作賓語,也作主語? 。
成語出處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稱:“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
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
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不至於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序》)
四月,敗秦師於,虐秦三將孟明視、西乞秫、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文公夫人秦女,謂襄公日:“秦欲得其三將戮之。”公許,遣之。先軫聞之,謂襄公日:“患生矣。”軫乃追秦將。秦將渡河,已在船中,頓首謝,卒不反?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
後人由此這兩則史料中提煉出成語“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