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什麽意思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什麽意思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意思是敵軍如黑雲壓城,城墻像要塌陷;盔甲映著日光,像金鱗壹般閃亮。

這首詩的出處是《雁門太守行》,作者是李賀

原文: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註釋:

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古雁門郡大約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與北方突厥部族的邊境地帶。行,歌行,壹種詩歌體裁。

黑雲:此形容戰爭煙塵鋪天蓋地,彌漫在邊城附近,氣氛十分緊張。

城欲摧:城墻仿佛就要坍塌。摧,毀。

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向日:壹作“向月”。

金鱗:形容鎧甲閃光如金色魚鱗。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角:古代軍中壹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制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塞上”句: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紅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現出暗紫色。凝,凝聚。這裏寫夕陽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艷。壹說“燕脂”“夜紫”皆形容戰場血跡,此句意為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臨:逼近,到,臨近。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遠,此借荊軻故事以言悲壯之意。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霜重”句:壹作“霜重鼓聲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沈悶而不響亮。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沈。

報:報答。

黃金臺: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

意:信任,重用。

玉龍:寶劍的代稱。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藏二劍,後入水化為龍。

君:君王。

譯文:

敵軍如黑雲壓城,城墻像要塌陷;盔甲映著日光,像金鱗壹般閃亮。號角的聲音在秋色裏響徹天空,塞上將士的血跡在寒夜中凝為紫色。

寒風半卷紅旗,輕騎馳向易水邊;天寒霜氣凝重,戰鼓聲低沈不起。為報答國君招納重用賢才的誠意,揮舞著利劍甘願為君王血戰到死!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壹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郁低沈,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系年,有兩種說法。第壹種說法認為此詩作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當年唐憲宗以張煦為節度使,領兵前往征討雁門郡之亂(振武軍之亂),李賀即興賦詩鼓舞士氣,作成了這首《雁門太守行》。第二種說法,據唐張固《幽閑鼓吹》載:李賀把詩卷送給韓愈看,此詩放在卷首,韓愈看後也很欣賞。時在元和二年(807)。

中國古代散文學會原常務理事朱世英則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壹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認為此詩可能是寫朝廷與藩鎮之間的戰爭。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援平叛。元和九年(814),李光顏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賞析:

《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運用樂府古題創作的詩歌。此詩用濃艷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通過奇異的畫面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地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萬變的戰爭風雲。首句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並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第二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第三句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面;最後壹句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全詩意境蒼涼,格調悲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