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特色藏袍

特色藏袍

羊皮藏袍分為山羊與綿羊皮袍,農區婦女多穿山羊皮袍,具有輕巧柔軟和易裁剪等特點。而綿羊皮因季節不同而皮質有所差異,所以按冬、夏和秋季分為三種。羊皮藏袍是藏區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制作皮袍時方式各異,對皮質加工程序也很講究,生挖成的皮質最具柔韌和耐磨性,可充當雨衣,屬皮袍中的上品。

 據史書記載,九世贊普布帶貢甲時,已能夠紡牛毛線用來織帳篷、紡羊毛線織氆氌做衣裳。70年代,清理拉薩大昭寺文物時,發現寺內珍藏的松贊幹布的壹件衣服和公主的壹雙鞋。松贊幹布的衣服用質地較好的拉瓦(是氆氌的壹個品種)制作的肥腰、長袖、大襟的藏袍。公主的鞋樣式與現在的“嘎咯”鞋差不多,以牛皮作底,氆氌鞋幫,鞋面是在綠色氆氌上繡有簡單的花朵。西藏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體裝飾品出自昌都地區的卡若新石器文化遺址。卡若遺址***出土50件裝飾品,種類包括發笄、璜、環、珠、項飾、鐲、貝飾等,以石、玉、骨等多種材料制成。從裝飾部位看,卡若先民們與今天藏族人的習俗壹脈相承,從上到下包括發飾、項飾、胸飾和手飾。這些材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先民便有了形制穩定、造型豐富的人體裝飾品。隨著與外界交流,藏族眼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在眼飾的色澤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進步,但從遠古傳承下來的眼裝、服飾來看,在總體結構上並沒有多少變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著藏族傳統文化特征。

 藏北高原氣溫低,風沙大,又是遼闊的草原、天然的牧場,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就要選擇便於起居、行旅、保暖禦寒的服裝。牧區藏族穿著以皮袍為主,它結構肥大,袖口寬暢,穿著自如,白天陽光充足,氣溫升高時,可脫袖露臂,調節體溫,夜間可解帶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離不開腰帶,穿時提起下擺與膝蓋平齊,腰帶壹束,懷裏形成大囊,裏面可裝不少隨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綿羊皮縫制的,既經久耐用又抵風禦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寬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擺用10至15厘米寬的黑絨鑲邊,但也有不做裝飾邊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擺先用寬10至20厘米的黑平絨鑲邊,再用紅、藍、綠三色平絨(各寬5至10厘米)鑲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