緘口不言的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人言語謹慎,不敢說或不願意說。
1、成語出處:
出自《明史·何遵傳》:“正德間;給事、禦史挾勢淩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2、成語的特點:
緘口不言形容的是人們因為畏懼權勢或怕招惹是非,而選擇閉口不說話的情況。緘口不言的近義詞包括緘口無言、三緘其口、相對無言。緘口不言的成語結構為補充式,常用作謂語,形容人們沈默不語。
緘口不言的例句:
1、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神祗,請聽聽我的願望。讓所有的永恒都回歸瞬剎,讓長白山的罪惡從此緘口不言,讓我的愛人再不必背負命運的枷鎖,在某個深秋的午後,跟我回家。
2、每個人都有弱點,就像是貧窮的人在別人秀優越的時候默默不語,無能的人在別人展示才華的時候緘口不言。貧窮和無能是他們的軟肋,就算是再樂觀,再不拘小節的人,觸碰到了軟肋,還是會覺得失落。
3、通常,我還沒說話她就知道我要說什麽了;然而而且,在我不想和人答腔的時候,她都能感受到,並做到緘口不言。
4、有才之士開導人,卻壹生貧困潦倒;有德之人為了大家的利益而作出犧牲,卻壹直緘口不言,不過,不必去設想更加明顯的原因。
5、每壹盞燈都是壹個希望,可它們卻在夜風中閃爍其詞,似乎因為腳下那方光暈中路過太多心事重重的人,因而為了保守他們的秘密而選擇緘口不言。
6、越是喜歡的東西,越不願與人分享。妳喜歡不見得別人亦喜歡,於是緘口不言,珍藏於心。
7、不過,不必去設想更加明顯的原因,我們就可以說,他們之所以緘口不言,正是出於他們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