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 bǎi zhé bù náo ]?
解釋:折:挫折;撓:彎曲。比喻意誌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出自:漢·蔡邕《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而不可奪之風。”
譯文:他的性格莊重,高尚樸實,有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的氣概。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意誌堅定,堅持到底。
擴展資料:
反義詞
知難而退 [ zhī nán ér tuì ]?
解釋:原指作戰要見機而行,不要做實際上無法辦到的事。後泛指知道事情困難就後退。
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譯文:看到可能就前進,遇到困難就後退,這是治軍的好辦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