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臾(zhuān yú),古國名,相傳以風為姓的東夷部落首領太皞,在遠古時代就建立了顓臾方國。
西周初期,成王封之為顓臾王,周天子給顓臾國的主要任務就是祭祀蒙山。由於顓臾國小勢弱,到了春秋初期就變成了魯國附庸。但顓臾終因勢單力薄,後被楚國所滅。宋神宗封顓臾為“靈顯潛應侯”,徽宗加封為“英烈昭濟惠民王”,並將原顓臾國祭祀蒙山的主祭處蒙祠改稱顓臾王廟以祭顓臾。明弘治年間,因相傳顓臾王墓在蒙陰,此地顓臾王廟香火日漸冷落。
《論語》記述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譯文:季氏將要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參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妳嗎?顓臾,先王曾經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安危的藩屬,為什麽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麽幹,我們兩人都不想呢。”
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人家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妳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柵欄裏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裏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