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礻”字旁的字有:祈、祝、祺、祁、祀、禪、祗、祉、禔、禰、祆、祪、褚、祒、祜等。
“礻”讀作“示字旁”,它是由“示”字變形而來的,在現代漢語中用作偏旁部首,“示”字是壹個象形字,它的原始字形源自於古人的祭天活動,因此“礻”字旁的字多與神明有關。
“示”字的原始形態最早出現於甲骨文中,最早的形態為“丅”,它模仿的是古代祭臺的形狀,之後在頂部多加了壹橫,它代表的是祭臺上放置的祭品,之後發展為小篆體,在下方加了兩豎,這時下面的三豎所代表的含義為日、月、星三神,此時它的字形已經與現代相差無幾了。
之後“示”字又經過轉化變為了示字旁—礻,從此這個偏旁就被用於與祭祀、祈福有關的文字,作為這種文字的意符。例如“社”字,在古代人們將土地神以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節日以及禮儀等統稱為社,因此這個字左邊以“礻”為偏旁,右邊為“土”字,代表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等。
礻字旁漢字解釋
1、祈,普通話讀音為qí,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求福也。從示斤聲。祈的基本含義為向神求福,如:祈禱,祈福。祈的引申含義為請求,如:祈請、祈求。現代漢語中,祈多用作動詞,如:祈死、祈祉。
2、祁,普通話讀音為qí,最早見於西周晚期金文,在六書中屬形聲字。祁字的基本含義為地名;引申含義為盛大,如:祁寒(嚴寒,極冷)。在漢語應用中,祁字常用作名詞外,也用作形容詞,如:祁祁(舒緩的樣子;眾多的樣子)。
3、祀,普通話讀音為sì,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中,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祀”的基本含義為祭祀天神;祀的引申含義為中國殷代指年,如十有三祀。在日常使用中,“祀”也常做名詞,表示祭神的地方,如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