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洋天堂》以自閉癥患者及其家庭為表現對象,最終表現親情的美好與力量。看完之後,把自己的觀後感寫下來吧。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僅供參考。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壹汪洋大海之上飄蕩著壹只孤舟,壹位躊躇的父親帶著有天生缺陷的兒子,孤獨地坐在船上,無望地看著遼闊的大海,然後牽起兒子的手,兩人壹齊躍身跳入大海……
這位47歲的父親,名叫小患有孤獨癥,完全活在自己封閉的世界裏,無法獨立生活。大福的媽媽在大福年幼的時候,因為承受不了兒子患病的打擊自殺離世,王心誠獨自壹人把大福撫養長大,與兒子相依為命。然而此時,王心誠被確診患晚期癌癥,生命只剩幾個月的時間,如何安置好大福的生活,成了日夜焦灼王心誠的心頭大事,他甚至想到要帶著大福壹起離開這個世界。
經過多方打聽,歷盡周折,王心誠終於找到了壹所能夠接收大福的機構,卻發現大福在這局促單調的環境中,如同離開了水的魚,頓失生氣。大福生性愛水,每天在父親工作的海洋館裏暢遊是他最快樂的時光,他還在這裏結識了唯壹的朋友,表演雜技的玲玲(桂綸鎂飾),大福成了獨自在異鄉漂泊的玲玲最好的傾聽者。
為了大福能夠快樂地生活下去,留在他最心愛的海洋館,王心誠為自己制定了最不可能完成的計劃,教會大福在海洋館“上班”。他費勁心力地教大福自己坐公交車去海洋館,在海洋館擦地擦玻璃。為了不讓大福感到孤獨,他甚至不惜拖著病重的身體,背著自制的龜殼扮成海龜,陪著大福遊泳。他告訴大福自己將會變成海龜,壹直陪伴在他身邊……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二今天看了李連傑主演的“海洋天堂”,電影中講述了李連傑飾演的王心誠的兒子大福患了自閉癥,衣食住行樣樣都得王心誠照顧,“海洋天堂”觀後感。大福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大福跟他媽壹樣水性都很好。王心誠患了癌癥晚期,只有三四個月的生命。他給大福找了很多機構,科當時都沒有這樣的機構收留。最後小時候收養大福九年的某位阿姨幫他找了個地方。王心誠還教大福創衣服、煮雞蛋、小狗別放在電視機上、坐車、拖地板。雖然大福學得很慢,但王心誠還是很耐心地教。大福喜歡遊泳,王心誠又在海洋館工作,所以大福經常去遊泳。王心誠怕他走後大福不習慣,他告訴大福以後他會變成海龜,叫大福跟著他遊。王心誠還做了壹只海龜殼,經常背著它跟大福壹起遊泳,雖然王心誠水性不好,又由於身體不好,遊起來很困難,但他還是堅持了,觀後感《“海洋天堂”觀後感》。最後王心誠走了,大福也懂得把小狗從電視上放在沙發上,懂得煮雞蛋,懂得坐車,懂得拖地,還跟著海龜遊。大概內容就這樣。看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除了感嘆父愛的偉大,同時也明白社會有很多弱勢群體,像自閉癥患者這種類型很多,我們沒理由再抱怨在我們看來很大其實卻微不足道的問題,也沒理由有了錢後只顧自己生活而忘了回報社會,是國家給了妳學習與工作的機會,我們應該多關心壹些弱勢群體。雖然我們將來不壹定可以像李連傑壹樣成立壹基金,但我們壹樣可以貢獻出我們的力量。今天妳給了有困難的人壹塊錢,明天那個人又給其他有困難的人壹塊錢,還有後天,大後天……只要壹直傳承下去,就會變成壹股強大的力量。在我們看來壹塊錢很少,可在貧困人手裏,它們可能就是壹頓飯,為什麽不去做那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事呢?把愛心傳承下去,世界將變得更美好!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三今天我看了《海洋天堂》,看完整部電影,感慨萬千。影片是以壹個患孤獨癥的兒童“大福”和他的父親的故事為主題,故事娓娓道來,感人淚下。
我們愛護是最無私、最偉大的,當壹個家庭中的兒女是自閉癥或者是其他殘疾的,照料的難度和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有多麽大了。影片中的父親王心誠就是這樣獨自照料壹個患自閉癥的兒童,壹照顧就是22年,本來可能要壹直這樣照顧下去,可誰知道,這位可敬的父親突患絕癥,而他唯壹放不下的就是他的這個孩子。所以,他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裏,努力的去教孩子自己開家裏的門,自己煮雞蛋,自己換衣服,甚至是拖拖地(我們覺得很簡單,孤獨癥的孩子卻很難掌握的工作),以便將來自己能夠謀生。
我們或許以為,患孤獨癥的兒童,沒有自己的思維,沒有感情,其實卻不然,當這位父親,將“大福”托付給壹個民間的慈善幫助機構時,“大福”雖然說不出來,離開照料他22年的父親很傷心時,只有用撞墻,吼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啊,患孤獨癥的兒童,雖然自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他們心靈更脆弱,更需要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些健全人的幫助和關愛。
“大福”的父親可以放心了,因為他周圍的壹些好心人,熱心的柴嫂,馬戲團的玲玲,還有海洋館的經理,他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本片的幾位重量級明星,李連傑,文章,桂綸鎂,朱媛媛,演的都非常好,沒有炫目的特效,沒有驚天動地的戰爭場面,整個故事,慢慢道來,卻觸動觀眾心靈的最深處。
影片在青島拍攝,泛起陣陣大海清涼的氣息,很能體現這位父親的博大的胸懷,久石讓的音樂,輕輕低訴,也是恰到好處。
影片在周傑倫的歌聲《說了再見》中結束,“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能不能就這樣忍著痛淚不掉,說好陪我到老,永恒往哪裏找,再次擁抱,壹分壹秒都好……”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四今天,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兩部電影,其中,《海洋天堂》是我印象深刻。
影片中,主人公大福得了孤獨癥,他的爸爸不嫌棄兒子得了孤獨癥,而是百般貼心的照顧兒子,但是在照顧兒子中發現自己得了肺癌,就帶兒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海洋館,他在海洋館裏教兒子學拖地,因為他怕自己去世後兒子會孤獨得餓死,等自己去世後兒子可以用父親教給自己拖地的本領在海洋館裏當清潔工,為了不讓兒子孤單,他將自己裝扮成壹只大烏龜,並告訴兒子在自己去世後感到孤獨是可以去看那只大烏龜。
不久,不幸的事發生了,大福的父親去世了,只留下了大福壹個人,在別人眼裏大福只會孤零零的餓死,因為他失去了生活的來源。但在父親去世前的幾天裏他已經學會了怎樣自食其力,他可以在父親以前工作過的地方海洋館裏當清潔工來維持生活。
通過這部影片,使我明白了無論做什麽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更是我懂得了父愛是無私、偉大的。我們每壹個人都要珍惜這份獨壹無二的愛!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五《海洋天堂》,壹個舒揚的名字。這部電影講述了壹位肝癌晚期的父親疼愛、照料自我的孤獨癥兒子的故事。
兒子王大福是壹個快樂的“傻小子”,雖然已過二十壹歲生日,但言語舉止還依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模樣,但是,除過離開父親這種狀況以外,他從來沒有憂傷過,沒有恐懼過。他在生活中跌跌撞撞,與人交往是那樣的真誠而不虛偽,這恰好和社會上每壹天都“戴著面具”生活的人構成明顯比較——如果壹個城市,甚至壹個國家都像王大福壹般率真,那這個社會會不會變得更加“清晰”?王大福就是用壹雙完全“封閉”的眼睛去看世界,因為自閉,因為孤獨,因為和所謂的現實世界脫節,他才會經常幻想別人不曾幻想過的事,他只管想自我的,玩自我的,不論現實的力量有多強大,都沖不倒他的幻想。這也許就是這個孤獨癥孩子的可愛之處。很喜歡電影中父親說的壹句話:“他上輩子必須是魚,投胎成了人,才患上了孤獨癥。”魚變成人,就會患上孤獨癥嗎?其實理論上講並不是這麽回事。而這句臺詞所帶的壹種淺淺的悲傷,使這部電影的明暗主線變得很清晰:海洋、孤獨癥和父親在海洋館的工作。
我想,壹部電影,結局有人作古,有人余世憂傷的,並不完全是杯具。《海洋天堂》就是壹種“淺杯具”片。父親去世後,兒子開始努力壹個人生活,父親生前教給他的,他都學會,那個經常鬧性子、耍脾氣的孩子已經不見。王大福就應已經明白:自我的生活,是要又美、又疼的。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六茫茫的大海上,小船在緩緩地搖擺,大福伸著手像是在跟大海招手壹樣,帶著天真的笑容,旁邊坐著他的父親,背景是湛藍的天空,任誰都會覺得這是壹幅溫馨的畫面。
隨著鏡頭的移動,漸漸看到了大福和他父親綁在壹起的鐵索……“撲通”……大福和他父親壹起沈入了海底,溫馨的畫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溺水者的痛苦和冰冷黑暗的海底。
大福是壹名孤獨癥患者,但卻水性極好。父親在海洋館工作,而他則在海洋館的水裏盡情地遊泳,跟海豚打招呼。他總是搖著壹只手,臉上帶著無邪的笑容,暢遊在水中。
片中,李連傑扮演的父親是壹位癌癥患者,沒有多久的`生命,在余下的生命裏,他要為沒能力自理的兒子打點好壹切,教他做簡單的生活自理。父親在教兒子煮雞蛋,站在爐邊,“壹,二,三……”地數著雞蛋熟的時間,兩個人像鐘擺壹樣,壹搖壹擺地在爐邊搖來擺去,做著屬於他們之間的遊戲。
雖然最後父親還是逝去,但大福已經能夠自己生活,自己穿衣,自己煮雞蛋,自己搭公車去海洋館,就如父親教他的那樣,收拾屋子……
在生命的最後,父親扮成壹只海龜,問兒子“大福,爸爸要是不能陪妳了,妳會想我嗎?”告訴兒子“大福,看到海龜,就要想到爸爸.......”。回答他的,是大福無邪的笑容,不知他聽懂了沒有。但在父親逝去後,在海洋館中,大福依舊在遊泳,但漸漸地,他爬上了壹只大海龜的背上,笑得很開心,是不是想起父親的話,知道父親壹直陪在他身邊呢?
像所有關心子女的父母壹樣,片中的父親也舍不得兒子,但他沒有選擇,只能盡自己的力量,去讓兒子生活得更好。影片中並沒有什麽特別煽情的畫面,反而處處流露壹種暖暖的溫馨,有鄰居阿姨的關愛,有院長的照顧,有玲玲的關懷,有館長的照顧。生活即使給了他們磨難,但依舊有給他們溫暖。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七90分鐘的《海洋天堂》,像壹部溫情細膩緩慢而又充滿感情的小說。我以冷眼淡漠的看著前80分鐘的壹個壹個真實的生活細節,毫無動搖,甚至懷疑電影的索然無味,更無壹點點感動湧上心頭。然而這種感覺,在最後的10分鐘內,讓近乎無法抑制的淚水給了自己強烈的反擊,雖然預料到的結局,卻不曾預料到的情感爆發。
壹個沈溺於自己世界的孤獨癥孩子,他開心時的笑臉,真誠的雙眼,讓人溫暖。他幸福時修長的手指晃動在空氣中歡快的搖曳,他寒冷時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實的觸摸感,他害怕無奈時大聲的喊叫,他憤怒委屈時不停抽搐的身體以及在父親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兒,他失落時靠在麥當勞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淚水,他自由時像魚兒壹樣在海洋中的無拘無束……這壹切都昭示了,他是壹個和普通人壹樣有各種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達,只是他充滿了懼怕,所以他選擇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留下孤獨的自己。該怎麽說明他是幸福的還是不幸的?紛亂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單的自己,還不能像正常人壹樣生活,難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剩下自己又怎樣?有那麽偉大的父親的愛,有海中壹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龜,有溫暖的陽光,又寬廣的大海,難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後,看著在父親墳前蜷縮著身體,有手指觸摸溫暖的大福時,我是溫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脫衣服,自己上下車,乖乖的把電視上的小狗拿掉,壹步壹步認認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時候,情感在冗長的沈睡之後,盛大的像自己撲來,眼淚無法抑制,也無法敘說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蒼白與單薄被自己深深察覺。那些父母親在瑣碎的生活中給的點滴的愛,只有在壹個人承受的時候,才會被自己察覺,才會猛然間醒悟,那些深沈,那些無私是多麽彌足珍貴。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自私,發現自己的渺小,發現那永遠報答不完的深深的親情。
海洋天堂,壹個永遠有自由,有父親,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內心最後的歸宿,最舒適的棲息港灣……
這愛與孤獨的矛盾,讓我深陷……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八“說了再見,卻發現再也見不到”,當電影片尾曲響起的時候,放映廳裏壹片寂靜……
回家後,我發現G姐的QQ簽名已經變成了“愛的海洋,情的天堂,海洋天堂,父親節快樂!”,我很欣慰,因為我知道又有壹個人明白了我的用心,懂得了連傑的努力!
壹切如我所料,這是壹部沒有太多人會關註的非商業電影,因為整個放映廳只有10個人左右,但這又是壹部最真誠的溫情電影,因為在場的每壹位觀眾都擦拭著淚水!
這是我見過的情節最平淡,故事最簡單,節奏最緩慢,表演最樸實,鏡頭最平和,壹切都最不具備“專業”電影拍攝手法的作品,而就是這些“之最”,卻使電影的整體升華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新境界,沒有做作,沒有煽情,電影用最質樸的表述方式,觸動了每個人的心靈!
其實這不像是壹部電影,而是像壹部記錄片,壹部真實反映自閉癥患者的家庭生活的紀錄片。
所有的演員都沒有刻意煽情的表演,整部電影也都沒有大喜大悲跌宕起伏,就連王心誠的去世都是那麽輕輕的壹筆帶過,真正感染觀眾,觸動人心的力量來自於父子生活中那壹個個微小的細節。濃濃的父子之情,於細節之中傳遞著溫情,當父親壹次壹次的把玩具狗從電視上拿下來,當父親壹遍壹遍教給大福數錢,當父親安慰著受到驚嚇的大福,當父親壹次壹次的鼓勵大福,當父親當將壹個個精致的衣物標簽貼在抽屜之上,當父子搖晃數數等待煮熟雞蛋,當二人在屋中模擬公交車裏的場景,當父親重病的身軀拖著龜殼在池中“暢遊”…… 這些點點滴滴,竟是如此的細致入微,叫人不得不為之動容……
電影結尾打出壹行字幕:“謹以此片獻給天下平凡而又偉大的父母”。和字幕壹樣,這是壹部最平凡而又偉大的電影作品。
壹生壹起走,愛的海洋,就是天堂……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九《海洋天堂》講的是壹個身患絕癥的父親與患有自閉癥兒子相依為命,他父親得知自己身患絕癥,時日不多的時候,他苦苦的想要為自己那可憐的兒子找壹個家,卻歷盡波折。最後他將兒子留在了兒子“最愛”的海洋館裏,他告訴兒子,大海龜就是他,兒子看到大海龜就是看到了他,大海龜會代替他陪伴著兒子,最後他笑著離開了人世……
贊頌母親的文章太多,歌頌母親的詩句太多,父親總是常常被人遺忘在角落裏,但父親從不會介意,因為父親有著寬廣的胸懷。我們常常為母親的柔情打動,為母親的體貼落淚,而父親那嚴厲面孔下的慈祥常常被我們忽視。我們常常哭著抱怨父親的鐵面,父親的兇狠,父親的鐵面無私,但誰又想過父親打我們時他的心又何嘗不是在滴血?
父親的鐵面中夾帶的柔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冰天雪地時接我放學,父親不會像母親壹樣拉著我們的手,總是走在前面,為我們遮風擋雪;炎熱酷暑時,父親將我背在背上送我去醫院,豆大的汗水滴落下來,滴在了我的心間;在過年過節時,父親從不多言,只是默默地為大家準備好豐富的宴席,往來在人群中,樂此不疲。
父親,您有著堅韌的性格,在我意氣用事時澆滅了我的沖動;您有著堅強的意誌,在我遇到困難退縮時激勵我堅持下去;您有著高瞻的視野,您喜歡帶著我周遊各地,開拓了我的視野,您豐富的閱歷讓我目瞪口呆,我暗自在心裏更加對您佩服不已。這壹切的壹切,加深了讓我對您的敬愛,您對我的愛,賜予了我無窮的動力。
藍藍的天下面小小的我,用心大聲的唱妳最愛的歌,縱然世界不同妳曾給我的夢境,
相信最美好的壹起在下壹刻降落,親愛的父親,我想大聲的對您說:我愛妳!
電影海洋天堂觀後感篇十喜歡《海洋天堂》沈靜而內斂的講述方式,透著壹股子沈澱後的清新,這種風格從開始壹向持續到了影片結束——用來表現自閉癥這壹沈重的社會話題是再適宜但是的了。
沒有安插刻意的煽情,壹些我原以為會大肆渲染以賺人眼淚的橋段被幾個鏡頭輕輕悄悄地帶過去了;沒有借機違心地討好制度,畢竟以我國眼下的人口數和自閉癥的高發病率若僅憑體制就能把壹切安排得妥妥帖帖的顯然是脫離實際;沒有掐滅所有的期望,片中出現的幾乎都是好人,沒什麽人為的落井下石,總算不至於給主角原本已十分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而最後幾分鐘留給了觀者的更是暗夜下的火光,蘊出微弱卻不容忽視的光芒。
閉上眼,我的眼前閃過的依然是點點滴滴的平凡小事——教孩子穿衣服、開門、煮雞蛋、認錢幣面額——再簡單、家常但是,這般單純,卻這般揪心。許多瑣碎的生活細節恰恰拼出了壹個特殊家庭的真實生活:盡管父親很耐心、很努力,盡管孩子很無辜、很純真,但現實,壹如它的本來面目,有著諸多的不盡人意。於是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無處可訴的辛酸孤獨,是四處求援的茫然無助,是壹份平凡卻又極其偉大的愛——如此堅韌如此包容。正是這份真摯與誠懇,讓本片擁有了令人動容的情感力量。
在我們身邊,父親的愛都是默默的,不像媽媽那樣全部能夠從臉上看到,但是爸爸呢,在他的臉上我看不到,只能用心去感受,長這麽大,還是沒對爸爸說過壹句關心的話,我也說不出口,也許有些關心與祝福不需要用言語來表達,只要彼此能夠感受到,爸爸就應能感受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