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屍的詞語解釋是:亦作'伏屍'。謂殺人致死。屍體倒地。猶言死亡。倒在地上的屍體。指死者。伏在屍體上。註音是:ㄈㄨ_ㄕ。拼音是:fúshī。結構是:伏(左右結構)屍(獨體結構)。
伏屍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引證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⒈見“伏屍”。亦作“伏屍”。⒉謂殺人致死。引《莊子·則陽》:“_觸氏、蠻氏_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之人君,壹怒必伏屍流血。”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炸丸匕首,購我自由,左手把民賊之袂,右手_其胸,伏屍數十,流血五步。”⒊屍體倒地。猶言死亡。引晉潘嶽《關中詩》:“好爵既靡,顯戮亦從。不見_林,伏屍漢邦?”王_運《武提督碑》:“勇者伏屍,怯者_懼。”⒋倒在地上的屍體。指死者。引前蜀杜光庭《行軍仆射醮宅詞》:“其有伏屍故氣,金土邪精,滯爽遊魂,幽靈暗魄,各乘善力。”⒌伏在屍體上。引《戰國策·燕策》:“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後漢書·李固傳》:“_質帝_語未_而崩,固伏屍號哭。”
二、國語詞典
屍體橫倒地上。《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伏屍千萬,流血漂櫓,此皆天下所***知也。」《文選.賈誼.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也作「伏屍」。
三、網絡解釋
伏屍(中醫術語)《諸病源候論·伏屍候》記載:伏屍者,謂其病隱伏在人五臟內,積年不除。未發之時,身體平調,都如無患伏屍(漢語詞匯)拼音:fúshī《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語文工具書都收錄了詞條"伏屍",但檢索古代文獻後發現,諸辭書對"伏屍"的釋義尚有闕漏,今試為補苴。“伏屍(_)”這壹詞條,《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臺灣《中文大辭典》等皆予收錄。諸書或列二義,或列四義。列二義者,《辭源》可為代表:“①謂屍偃伏也。②謂憑屍也”。《漢語大詞典》獨列四義:①殺人致死。《莊子·則陽:》“(觸氏、蠻氏)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釋義:(1)謂殺人致死。《莊子·則陽》:“_觸氏、蠻氏)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古之人君,壹怒必伏屍流血。”柳亞子《〈二十世紀大舞臺〉發刊詞》:“炸丸匕首,購我自由,左手把民賊之袂,右手_其胸,伏屍數十,流血五步。”(2)屍體倒地。猶言死亡。晉·潘嶽《關中詩》:“好爵既靡,顯戮亦從。不見竇林,伏屍漢邦?”王_運《武提督碑》:“勇者伏屍,怯者兇懼。”《唐雎不辱使命》(戰國策):“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3)倒在地上的屍體。指死者。前蜀杜光庭《行軍仆射醮宅詞》:“其有伏屍故氣,金土邪精,滯爽遊魂,幽靈暗魄,各乘善力。”(4)伏在屍體上。《戰國策·燕策》:“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後漢書·李固傳》:“_質帝_語未絕而崩,固伏屍號哭。”(5)僵屍的壹種。《子不語》把僵屍分成八個品種: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遊屍、伏屍、不化骨。
關於伏屍的詩句
飽鴟清嘯伏屍堆伏屍百步驚沙鷗伏屍遍岡巒
關於伏屍的成語
鞭墓戮屍碎骨粉屍打埋伏伏屍百萬
關於伏屍的詞語
伏屍百萬焚屍揚灰鞭墓戮屍以澤量屍借屍還陽屍山血海碎骨粉屍屍鳩之平三屍五鬼行屍走骨
關於伏屍的造句
1、重賞之下有勇夫,屠刀威逼出猛將,只有箭與刀才能征服諸侯,強大國家的誕生是靠伏屍百萬流血成河換來的。
2、強者壹怒,可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3、天地不仁,是以萬物為芻狗,秦帝不仁,是伏屍百萬,流血千裏。
4、帝王壹怒,伏屍千裏,而九皇叔壹怒,卻是怨偶橫生,人人不得安寧。
5、這是養身七重之間的高手在碰撞,每壹次交手,都像是兩個大國交戰,伏屍百萬,流血千裏,浩瀚肅殺之氣洪水壹樣滾湧了出來。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伏屍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