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壹種主觀的感受,並不是客觀的事實。很多時候,美是由比較產生的,和醜同時存在於我們頭腦中。
美的修養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教育和習慣養成的。太關註實用和名利的人比較缺乏欣賞美的能力,要豐富對美的體驗,必須超越功利心。
美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和醜可以相互襯托和轉化,它們是同壹個事物,並沒有明顯和本質的區別。
世界並不存在單獨的“美”或單獨的“醜”,它們只存在於人的大腦中,並不存在於現實。
有時候,美是壹種短暫的新鮮感和陌生感,會隨時間迅速消失。
適度產生美感。賞花要在半開時。花開了壹定會雕謝,花給人的美感享受是轉瞬即逝的,很快會變成無奈和傷感。世間的壹切美好,都是夢幻泡影,曇花壹現。
初看廣州珠江夜景,美得令人震撼,但是幾分鐘後,美感就沒無影無蹤了。所以熟悉的地方沒有美,近處沒有美,只有厭煩和沈悶。
美都在遠方,在陌生的地域,難以到達的地方,在已經過去的時光裏,其實都是回憶或者想象出來的。
叔本華說,我們生命的景象好像鑲嵌粗陋的圖畫,從近處看,看不出什麽東西,要發現它的美,就必須從遠處看。
和諧也會產生美。科學定律是公式的和諧搭配,是萬物內在秩序的有條不紊,書法美是線條的完美組合,繪畫是色彩和形象的統壹,音樂是聲音節奏的悅耳動聽。
它們都是人創造出來的美,需要相應的素養才能欣賞。對於沒有審美修養和趣味的人,任何藝術都沒有精神的意義。
活得有趣就是善於欣賞司空見慣的日常事物,善於給自己創造樂趣,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化腐朽為神奇。發現美就是創造美。離開人,壹切就無所謂美或者醜。
人的趣味就是對美的欣賞與創造,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並不存在真實的世界。如果有,那就是空。空,固能現壹切有。有,還必須歸於空。
簡單和樸素也是美,化繁為簡就產生美。科學公式既簡單,也反映客觀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具備美。所以“真、善、美”其實是壹回事,壹而三,三而壹。
弘壹法師的字、畫、音樂、詩都非常簡單,豐子愷的畫簡到極致。這兩位大師的藝術美到極致,做人也善到極致,智慧到極致。
復雜的東西容易模仿,容易實現。但是簡單卻難以模仿和實現。大道至簡說起來容易,證悟卻很難。
“妳改變不了壹座山的輪廓,改變不了壹只鳥的飛翔軌跡,改變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 只是觀察它,發現它的美就夠了。 ”(克裏希那穆提《關系的真諦》)
壹切事物的本質都是簡單,都是美。世界不復雜,復雜的是人心。凈化心靈,審美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具有高度審美能力的人心靈必然也純善純凈。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這種充實是壹種修養和德行。
獨壹無二的東西也是美的,是壹種絕對的美。沒有比較時,壹切都美。
莊子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這裏的“大美”就是絕對的、超越比較的美。我們大部分普通人可能很難體會到這種大美,只能在心裏向往和想象,只能在孤獨沈默中感受。
克裏希那穆提說,太多的美麗,總是在妳不在意自己的境況時才被發現。妳的頭腦,其實壹直在制約妳得到真實美麗的東西。 什麽都不想,什麽都不在意時, 美麗細微的壹切才慢慢浮現。
藝術品的珍貴就在於唯壹,不可復制。重復、復制都不是美,不是藝術。有智慧的藝術家不會重復別人,也不會重復自己。在智者眼裏,壹切都是美。
自然美容易被感知,品德之美和智慧之美就比較難以擁有和被賞識,而這兩種美是能夠長久的,可以給中老年人增加心靈魅力。自然美則如秋霜,如朝露,如石火電光,只屬於年輕人。
(2017.02.17初稿,2018.07.29修改)
2.大美
①謂大功德,大功業。
《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陸德明釋文:“大美,謂覆載之美也。”
王先謙集解引宣穎 雲:“利及萬物不言所利。”
三國·魏·楊修《答臨淄侯箋》:“若乃不忘經國之大美,流千載之英聲。”
宋·範仲淹 《上執政書》:“蓋古之聖賢以芻蕘之談而成大美者多矣,豈俟某引而質之。”
②指才德、品質上的優異。
《呂氏春秋·舉難》:“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漢書·陳湯傳》:“論大功者不録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
附錄壹:
美名人談
1、美是善的另壹種形式。——彼翁
2、失去了真,同時也就失去了美。——蘇聯
3、我壹向認為,只有把善付諸行動才稱得上是美的。——盧梭
4、啊,美呀,在愛中找妳自己吧,不要到妳鏡子的諂諛中支找尋。——泰戈爾《飛鳥集》
5、假如認為美就是善,那是多麽離奇的幻想啊!——托爾斯泰
6、美高於善,善勝過醜。——王爾德
7、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濟慈
8、善較之美價值更高。——阿爾拉
9、樸素是美的必要條件。——托爾斯泰
10、美!這是用心靈的眼睛才能看到的東西。——儒貝爾
11、美是壹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亞裏士多德
12、應該學會在無價值的事物中尋找美好的東西。——高爾基《公墓》
13、美有三個要素:第壹是壹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托·阿奎那
14、人的壹切都應該是美麗的:面貌、衣裳、心靈、思想。——契訶夫
15、地球上壹切美麗的東西都來源於太陽,而壹切美好的東西都來源於人。——普利什文
16、從我們心中奪走對美的愛,也就奪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盧梭
17、美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完備的東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標。——羅·布裏奇斯
18、美會在凝視者的眼睛裏。——劉·華萊士
19、美在已經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領域中創造著。——塞·丹尼爾
20、如果兩眼生來為著註視,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愛默生
附錄貳:蔣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的學習,有時候不是增加,反而是拿掉。有沒有可能在某壹個夜晚、在沒有燈光的地方,我們帶著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讓他驚叫出來。
美並不是壹種知識,美可能是比知識還要高的心靈上的感受。美其實是壹種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壹種財富,越分享,就擁有越多。
美,有沒有可能幫助拿掉壓力,在美的世界當中,感覺到生命本元的壹種熱情、生命本元的壹種渴望和追尋?我相信美不是給人壓力的,美也不應該只是 壹種沈重的負擔和知識,美反而是壹種知識的解脫。
每個人完成自我,才是心靈的自由狀態;每壹個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對性。
美,將我們的生命擴大到極其豐富的狀態。美是感性跟理性的平衡,美是自己在快感的官能刺激及美感經驗的心靈狀態裏的平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思是說,天地之下可以無所不美,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特殊性。美的覺醒,其實只是使妳“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很多兒童都不喜歡吃苦瓜,不喜歡苦味的東西。可是很奇怪的,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們會開始 接納“苦”這個重要的味覺。苦,畢竟是生命經驗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生命的滋味,有過受寵的甜美,有過失敗時的辛酸,有過勞苦當中壹種像流汗壹樣的鹹味,有過非常巨大的、失敗挫折裏的痛苦。嗅覺很像是非常私密的感情,私密到妳會記得最親近的人身體的氣味,妳知道這個人就在身邊。
所有分散的都要再相聚,叫做團圓;所有缺陷的最後可以再壹次完成,叫做圓滿。所謂的“五味雜陳”,是味覺豐富到混雜在壹起出現了,難以形容它是什麽味道,它是壹個這麽豐富的生命記憶。
▌美其實是壹種樸素
空白,可能是感受美非常重要的壹個開始!
花有比文字更美好的智能。潮汐的漲退是有聲音的,我們叫做海潮音,是壹種美麗的聲音。聲音可以是母親的手,如此溫暖寬厚;聲音也可以是最銳利的狼牙,殘酷噬咬人最柔軟的心靈。
美其實是壹種單純; 美其實是壹種樸素;美其實是壹種感官的節制,而不是感官的放縱。
所有大自然的聲音,其實都是有秩序的聲音。我們應該在這樣的聲音裏面找回自我。存在於大自然的聲音無所不在。
如果有機會閉上眼睛,靜靜地坐下來,妳會發現:靜,原就是壹種聲音。
當我們的心靈無法打開、無法感受任何事物的時候,即使五官健全,所有美好的事物也無法進到我們的世界了。
壹個圓周本身,每壹點既是開始,也是結束, 它頭尾相銜。我們常常在考試的最後去核對答案的對與錯,而忽略過程之中的對與錯。
曾幾何時,因為在都市裏住久了,我們的燈光趕走了星辰。感覺的記憶和感覺的經驗,需要經常地比較與替換,於是我們才發現自己是會遺忘的,可以立刻重新啟動。
我相信壹個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會懂得許許多多的生命,如同古老的《聖經》裏所說的:“所羅門王最富有的時候,所有的財富加起來,其實比不上壹朵野地裏的百合花。”
讀到壹篇小說、壹首詩,我們仿佛被文字或者文學裏某壹種非常深刻的東西觸動了生命裏面的壹種情懷,心裏覺得激動,可是往往說不清楚。
觀察壹朵花的綻放,對生命的誕生寄予祝福: 花開時刻,懂得珍惜;花落雕謝,領悟這是生命的 必然。豁達的心態在生命裏產生了智慧。
美,常常是壹種智能,而非知識。
附錄三: 豐子愷《美術與人生》
形狀和色彩有壹種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眾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興奮,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沈靜;人在晴天格外高興,在陰天就大家懶洋洋地。山鄉的居民大都忠厚,水鄉的居民大都活潑,也是因為常見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養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狀、色彩的,叫做美術。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繪畫,配合在立體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實用上的是建築。因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這叫做美術的親和力。
例如許多人***看畫圖,所看的倘是墨繪的山水圖,諸人心中起壯美之感;倘是金碧的花蝶圖,諸人心中起優美之感。故廳堂上掛山水圖,滿堂的人愈感莊敬;房室中掛花鳥圖,壹室的人倍覺和樂。優良的電影 開映時,滿院的客座闃然無聲,但聞機器轉動的微音。因為數千百觀眾的心,都被這些映畫(電影 )的親和力所統禦了。
雕塑是立體的,故其親和力更大,偉人的銅像矗立在都市的廣場中,其英姿每天印象於往來的萬眾的心頭,默默中施行著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雖非宗教信徒,壹時也會肅然起敬,緩步低聲。埃及的專制帝王建造七十呎高的人面獅身大石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絕對服從的精神,半是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養成的。
建築在美術中形體最大,其親和力也最大;又因我們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築物中度過,故建築及於人心的影響也最深。例如端莊雅潔的校舍建築,能使學生聽講時精神集中,研究時心情安定,暗中對於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來帝王的宮殿,必極富麗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城闕,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極高大雄壯,使僧眾參詣大雄寶殿,自然稽首歸心。這便是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鎮服人心的。飲食店的座位與旅館的房間,布置精美,可以推廣營業。商人也會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支配顧客的心。
建築與人生的關系最切,故凡建築隆盛的時代,其國民文化必然繁榮。希臘黃金時代有極精美的神殿建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有極偉大的寺院建築,便是其例。現代歐美的熱中於都市建築,也可說是現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附錄四:
肯·威爾伯《美》
到處都是壹堆堆的殘雪,它們緊貼著蒼松的根部,安逸地覆蓋在屋頂上,陽光就在這些殘雪上戲耍著。萬物從神性的空寂中生起,這無限延展的空間就是我們每個當下無揀擇的覺知。它的美令我臣服,使我屏住了呼吸,並迫使我向自己最深的境界降服,我就在這份美感中完全脫落。
這也是為什麽“美”壹向具有深邃的意義。在那無揀擇的覺知中,在“壹味”徹底的單純中,所有的次元從粗鈍的身心到大自然,全都美得令人心悸。這時美開始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重要性。這裏所謂的美,指的是所有領域的美:肉體的美、心智的美、靈魂的美與靈性的美。萬事萬物壹旦被視為神性的表達,壹切都變得深幽而又美得令人心悸。
昨日我在購物中心坐了好幾個小時,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他們每個人都像綠寶石壹樣珍貴。歡樂雖然偶爾出現在他們的話語中,但他們臉上的表情卻多半是痛苦的,眼神帶著哀傷,遲緩的步履帶著沈重的負擔――這些印象我都沒有存留下來。我只看到壹顆顆的綠寶石散發著光彩,每個人都像行走的佛陀壹般。雖然並沒有壹個“我”在那裏看著壹切,然而顆顆的綠寶石依然歷歷在目。人行道上的塵埃,街道上的碎石,孩子們的哭鬧聲,購物中心看起來就像是天堂,而誰又曾懷疑過呢?
附錄五:美學
①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英語:Aesthetic)是壹個哲學分支學科。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壹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壹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壹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壹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壹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下級學科之壹,該專業從屬於哲學。要學好美學需要紮實的哲學功底與藝術涵養,它既是壹門思辨的學科,又是壹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文藝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系。
②定義
美是什麽?這是美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每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
這也並非是壹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
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復雜的。
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聖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壹本《美學原理》則告訴我們美在審美關系當中才能存在,它既離不開審美主體,又有賴於審美客體。
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
③經典著作
⑴四篇對美學範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
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茲伯裏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征》
巴托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性原理》
維特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
二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
1.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壹,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系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去探討審美的本質的。得出壹種主體的普遍性(類似於美的本質)是審美的基礎。
二,劃分兩類審美判斷力,美與崇高,即兩類最普遍的審美類型。
2.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美學》在結構上有三大特點:壹,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用理念確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區別於理念的其它表現形式,從而解釋壹切美的現象。
二,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壹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
美有統壹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美學只須研究藝術就足夠了。
藝術門類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歌(詩包括史詩、抒情詩、戲劇體詩);?美學只研究這五門藝術就可以獲得關於美的普遍法則。
三,五門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象征型(建築)、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繪畫、音樂、詩歌),三大審美類型囊括了壹切美的對象。
妳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質、五大藝術、三大類型,就掌握了宇宙間的美。
3.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堅持美學各部分統壹性的美學原理著作。
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書建立壹個美學體系,而是要想通過這本書建立兩個理論體系,壹個美學體系,壹個藝術體系。
首先,他要把藝術科學從美學裏獨立出去,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兩個學科的明晰;
然後,在把藝術獨立出去之後,又要看到,美學與藝術學在很多方面是聯系在壹起,二者經常都在“聯合行動”。
因此,最後,通過壹本書把這兩個體系放到壹起來講。這樣壹來,從實際的效果看,又變成了壹個包含審美對象、審美經驗、藝術為壹體的美學體系。
此書又代表了西方美學原理的壹個轉折,在第壹部分不是講美的本質,而是講審美對象。
4.朗費德《審美態度》
朗費德《審美態度》是美的本質消失後單從審美心理學來結構壹個美學原理的典型。
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組成了自己的體系:第壹,把歐洲的心理美學理論綜合起來予以體系化,具體來說,就是把閔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離理論,浮龍·李,谷魯斯的內模仿理論,立普斯的移情理論,這三大學說綜合起來,構成心理學美學的基本框架。
第二,用美國自然主義美學實證性和經驗性來規範歐洲的心理美學。
美國自然主義是壹種泛化的美感論,這樣會使歐洲理論失去其優美的結構和邏輯的整壹,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國理論質詢歐洲理論的不實之處和空泛之處的同時,把審美心理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規範。
壹是藝術方面,用藝術史的實例去證明歐洲審美心理學原理的正確。
二是形式美方面,對歐洲審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時,壹方面用形式美來完善了歐洲審美心理體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藝術之中,把美學的藝術方面結合了起來,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會之中,把美國自然主義美學的內容邏輯地包括了進來。
因此,朗菲德的理論,實際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壹,審美主體,這是基礎;二,藝術作品,是審美主體的確證和藝術外化;三,形式美法則,是審美主體的廣泛外化和邏輯確證。
朗費德的《審美態度》還與朱光潛《談美》形成壹種對照,顯示了中西美學在寫審美心理學美學原理時的同與異。
5.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重建藝術哲學型美學原理的典型。
此書以卡西爾的象征符號學為主導,承接著羅傑·福萊(Roger Fry)和克萊夫·貝爾的形式主義美學,克羅齊到朗菲德的審美主體美學,桑塔耶納和杜威的自然主義美學中的思想,把八門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雕塑、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組成了壹個藝術哲學體現。
朗格把藝術基本分為四類:時間(造型藝術中的繪畫、雕塑、建築)、空間(音樂)、力(舞蹈)、生活(文學、戲劇、電影)。
在朗格對藝術門類的論述中,第壹,以幻象作為總的基礎,再在各門藝術中顯出幻象上的二級乃至三級差異。從這裏可知,藝術的自主性和審美的獨立性,構成她的藝術哲學的壹大主旨。
第二,在對每門藝術的不同幻象的論述中,始終把基本幻象、藝術形式、藝術形式中內蘊的情感形式連在壹起。
6.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把審美心理與藝術結合起來融為壹體的美學原理的典型。
它在結構上有四大特點:壹,從何為審美對象開始,?區分了審美對象和非審美對象,在說明了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的聯系和區別基礎上,把審美對象集中於藝術。
二,?講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向主體呈現的基本結構。
三,?講解審美主體對人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知覺時的基本結構。從而不離開審美對象來講審美主體,也不離開審美主體來講審美對象。?較好地而且辯證地解決了美學的基本問題。
四,從哲學上探討審美是如何可能的,人為什麽需要審美。
7.迪基《美學導論》
迪基《美學導論》是美的本質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後,把美的哲學(概念分析)、審美心理、藝術結合起來的典型,同時也是把美學史與美學理論結合起來論述的典型。
此書是壹個層套結構,而且是壹個可逆性的靈活結構,這壹結構還是兩個層套,只是這兩個層套沒有主次之分,從古代看過來,凝結為藝術理論,再從藝術理論平向推開,為藝術理論、審美態度、美的理論。
六個方面構成整個美學理論的結構,這壹結構,有歷史,有今天,有在時間上的演化,有在理論上的邏輯,形成了壹種美學原理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