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的拼音:cháng/shang
裳,在《說文》為“常”的異體字。“常,下裙也。裳,常或從衣。”“_(裙)”下雲“下裳也”。常、裙二字互訓,說明裳就是裙。
《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鄭箋:“裳,晝日衣也。
”又《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釋名》:“裙,下裳也。裙,群也,聯接群幅也。”怎樣聯接群幅呢?《儀禮·喪服》鄭註:“凡裳,前三幅後四幅也。”古代布帛幅窄,只有二尺二寸。七幅,計十五尺四寸。古代尺短,即使如此,折合成今尺也有四米多了。?
“常”與“裳”做下裙講時為異體字,可互通用。但從造字法來看,裳應是形聲字,從衣尚聲。 裳或曰_,漢以前稱裳,漢以後則多稱_。按_,《說文》曰:下裳,《玉篇》註:裳也,《唐韻》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繞衿謂之_”,段玉裁註說文據此,謂“然則繞領者,圍繞於領,今男子婦人之披肩,其遺意”。
以為系披於肩上之帔子,殊誤。上衣下裳之玄端為朝服,君臣皆著之,已見於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平民之著裳,當系實情,《文獻通考》卷壹百壹十三《王禮考·君臣冠冕服章》引《傳授經》雲:“老子去周,左慈在魏,並葛巾單裙(同_),不著褐,則是直著短衫,而以裙束其上晉王獻之,書羊欣練裙,朱公叔絕交論,謂西華之子,冬月葛衣練裙,蓋古人不徒衣褲。
必以裙襲之,是正上衣下裳之制也。” “裳裳”為“堂堂”的假借(古代的錯別字),故而“裳裳”壹詞的本字為“堂堂” 而“裳”又為“常”的異體字,“裳裳”也作“常常”,所以裳裳才有了changchang這個讀音。?
除古詩文學習研究外,現代漢語使用時應以“裳”為shang,去chang音。讀chang音者改用正字“常”,而“裳裳”原為“堂堂”之假借,應與“堂堂”同音,或改用“堂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