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的讀音是gǔn。
袞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壹個古代漢字,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袞字的意思是龍衣,即古代皇帝和上公的禮服上的五彩絲帶。
袞字的演變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代,《周禮·天官·司服》中提到了“袞冕”,意思是天子的禮服和禮冠。
在後來的演變中,袞字的意思逐漸擴大,包括了古代公卿大夫的禮服、皇帝祭祀時所穿的大袖禮服、古代官員所穿的衣服以及古代貴族所用的黑色禮服等。
袞字的釋義:
1、古代皇帝和上公的禮服上的五彩絲帶。如《周禮》中提到的“王之吉服,享先妣、大明、屍、四方、五裸、六日、七獻、及執事,皆親在,不失容,降脫,不降失容,其在邊邑,如大賓服,其有後服者,君親在,雖有兇服,加後服。”
2、古代公卿大夫的禮服。如《公羊傳·桓公二年》中提到的“天子諸侯之從服者皆命之。”
3、古代皇帝祭祀時所穿的大袖禮服。如《說文解字》中提到的“天子服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宗彜。素績大袵紃諸緫已繡。纁裏赤虡龍袍。載以黃屋畫輪車。”
4、古代官員所穿的衣服,又稱袞衣。如《論語·顏淵》中提到的“君賜之冕而哀復之,君命之佩而哀復之,君命之車而哀復之,君賜之弓矢則拜稽首,薦之與屍則拜稽首。”
袞字的組詞及解釋:
1、袞袞諸公:舊指身居高位而無所作為的官僚們。袞袞:相繼不絕。
2、袞服:天子的禮服。
3、多爾袞:清朝時期的壹位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將領,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在清朝入關後對鞏固清王朝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4、袞冕:袞衣和冕。古代帝王與上公的禮服和禮冠。穿袞服時所用的冕。謂登朝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