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楣:就是正門上方門框上部的橫梁。
門楣,漢語詞匯。拼音:mén méi。釋義:門戶上的橫木。舊時富貴之家門楣高大,因以“門楣”喻門第。引證解釋,冰心 《去國·斯人獨憔悴》:“家門口停著四五輛汽車,門楣上的電燈,照耀得明如白晝。”
壹般都是粗重實木制就。古代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門之上標示門楣,壹般平民百姓是不準有門楣的,哪怕妳是大戶人家,富甲壹方,沒有官面上的身份,也壹樣不能在宅門上標示門楣。
門楣也有區分,壹般按二,四,十二之數。簡單來說,門楣上有兩個門檔的,對應的是五至七品官員;門楣上有四個門檔的,對應四品以上官員;至於十二個門檔的,則只能是親王以上的品級才能用,換句話說,即便是皇親國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開門,嵌十二個門檔。
門前也有要求,官員們講究門高於路,所以門前要有臺階,但這臺階可不能隨便修,也要按照制度來。六、七品官員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二級,五品官門前臺階不能高於三級,以此類推,但臺階數目最高不能超過八級,超過八級那就是九了,九乃數之極,那是代表頂點的數,除了皇上誰也不能用。
隨著官員晉升,門前的臺階數目會慢慢增加,文人們經常談的壹個詞“進身之階”,其中的“階”就是從這兒來的。膾炙人口的詞匯“光耀門楣”,其實就是人們對於權力和財富的向往的壹種直觀表達。這也能看出,如果房子中有門楣這個設置,說明這家人是具備了權力和財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