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飛的象形字

飛的象形字

飛的象形字:飛,金文是象形字。

字源解說:

飛,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鳥兒振動雙翅的樣子。籀文字形畫出翔鳥的完整形象,鳥頭鳥身和振翔的雙翅。篆文將籀文字形中的鳥頭鳥身簡化成。有的篆文省去表示鳥頭鳥身的,並將左右對稱的雙翅寫成上下重疊的雙翅。

造字本義:動詞,鳥兒振翅翺翔。隸化後楷書將篆文字形的雙翅寫成。《漢字簡化方案》中的簡體楷書“飛”,用單翅代替篆文字形的雙翅,即簡體楷書字形是篆文字形中壹支羽毛的變形。“飛”是鳥兒振翅翺翔,“翺”、“翔”、“翻”、“翩”是對“飛”的不同姿態的具體描繪。

詳細解釋:

“飛”是象形字。小篆字形下面像展開的雙翼,上面像鳥頭。隸變後楷書寫作“飛”。漢字簡化後寫作“飛”。《說文·飛部》:“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從飛。”(飛,鳥向上飛,像鳥飛之形。大凡飛的部屬都從飛)。

“飛”的本義為鳥飛翔。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鳥倦飛而知還。”引申指其他動物飛翔。如《周易》:“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引申指物體隨風在空中飄遊浮蕩。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又引申指意外的、突然的。如“飛來橫禍”。用作動詞,表示迅速前進。如《樂府詩集·木蘭詩》:“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象形字。《說文》小篆“飛”字下面像展開的雙翼,上面像鳥首,展開雙翼是為了飛翔。隸變後楷書寫作飛。《簡化字總表》把它簡作“飛”,留下壹翅。

擴展:

飛(拼音:fēi),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是鳥在空中拍翅的動作。《說文》:“飛,鳥翥也。段玉裁註:“象舒頸展翅之狀。”《詩·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進而可指其他動物的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