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論文
新課改下高中地理課堂活力的探討
杜橋中學 何林林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如何使地理課堂符合新課程的理念,適應新課改的浪潮,煥發新的活力,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有效載體。主要涉及民主氛圍的營造,課堂情境的創設,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挖掘和應用,以及評價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希望通過此次初淺的探討,能為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課堂形式提供參考,為實現新課程目標服務。
[關鍵詞]:新課程;民主合作;煥發活力;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是壹種個性化行動,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而學生的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是主體意識的本質特性,是素質教育的靈魂。那麽對於教師來說,就要轉變教學思想,改變教學方式,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壹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學生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沈悶,缺乏靈性,缺乏生命活力。那麽面對新課改的挑戰,如何讓我們的地理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呢?筆者以為:
壹、營造民主氛圍,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愉悅時,觀察較敏銳,記憶效果好,想象豐富,思維敏捷。而人在沮喪時,這壹切都將受阻。”教師是課堂教學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而課堂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師良好的情緒和美好的情感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心理狀態的開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自主探索知識的欲望,才能給學生壹個無拘無束的表現空間,讓學生處於壹種愉悅的心情狀態,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爭辯。
(壹)師生平等,民主合作 新課程下的教師應當從傳統的、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框框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助手”、“服務者”和“配角”,構建壹種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師敢於蹲下來看學生,這是壹種人文關懷。不僅是身體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壹起合作、交流,***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惟有師生平等,才能調動起師生合作的積極性,才有利於師生的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交流的“沙龍”。
(二)學會傾聽,多角度的賞識學生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於向來“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壹個挑戰。怎麽辦?這就要求教師要從壹個育人者轉化為學習者,真誠的學會傾聽,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探索的態度對教師提出質疑乃至爭辯,形成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教學對等”的“關系鏈”,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時教師又是壹名成功的賞識者,要關註每壹個學生、每壹件“小事”,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唯有此,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於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註學生作為壹個生命體的存在,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成功中長大。再則教師還要做個性張揚的激勵者,讓每個學生在教師不斷的激勵中得到尊重,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切實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起學習地理的興趣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法壹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這說明,如果能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他們就會對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情很高,思維也會非常活躍。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壹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壹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討、發現的時間,將枯燥無味的填鴨式的課堂教學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壹幕幕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懷著積極健康的心態,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並解決問題,滿腔熱情地、獨立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思維和情感,獲得廣泛的地理活動經驗。那麽教師就必須註意培養學生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維能力,形成獨特的地理語言,逐步掌握正確的地理學習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註意創設合作的情境與機會,營造出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從牽著學生壹步壹步地過河,到讓學生們自己互相幫助,摸著石頭過河,體會與人合作的樂趣與價值。在合作交流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並對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見,是學習者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同進步的最好機會。比如在教學《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聯系》壹文,我給學生提供了臨海醫藥化工招投標的具體材料,分組讓同學們作為各鄉鎮代表來投標,提出自己承辦這壹項目的優點,並明確自己存在的缺點及解決辦法,客觀指出對方的不足。對於這樣的壹節課,學生熱情高漲,積極的參與討論。當然我事先提供了學生該思考的方向,這樣可以避免討論的範圍太多太大,離題太遠。這可以使學生養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再比如在知識疑難處進行交流,在知識辨析時與人交流,可以更明確事物的本質特征,分清相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對於《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壹文我以模擬法庭的形式,讓人類成為被告,其他生物作為原告,學生分組分別扮演這些角色展開辯論,這些別開生面的課堂形式讓學生的激情得以釋放,思維的靈光不斷閃現。
三、生活融入課堂,體味學習地理的樂趣
我壹向主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實踐表明,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地理從生活中走來,再有目的地將地理問題提煉出來,讓地理知識回歸生活,既能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識,又有利於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這無疑是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活力源泉。
(壹)生活實例融入地理 把身邊的實例融入到地理課堂,讓教與學跳出教本,走到現實生活中,使地理課堂大起來。城市的高樓,十字路口的紅綠燈,家鄉的小河,農民的菜地,以及陽光雨露等等,如此親切,如此觸手可及,全成了學習地理的素材。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樣的學習無疑是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使所要學習的地理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二)地理問題回歸生活 地理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我們要創設運用地理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理解。比如在教學《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可以問“我們生活的城市是否也存在同樣的問題?能否提出壹些可行的建議呢?”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學生列舉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壹些合情合理的實際情況甚至有學生寫成文章提交給相關部門。又如在《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的教學中,提前壹周讓學生去了解臨海靈湖濕地的相關情況,同時撰寫保護濕地的倡議書,並在上課時提出自己關註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提煉出教材中的觀點後再修改自己的倡議書,其中不乏壹些好的意見和建議。讓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既對地理內容進行了拓寬,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的課堂的活力,同時也達到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
四、優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是課堂活力的有力保證
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以結果的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的唯壹標準。《地理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地理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地理學習的評價,既關註學習結果,又關註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既關註學生的學習水平,又關註他們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要看課堂內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註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思考時是否積極,小組討論時是否投入,能否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沒有創新精神等。有的學生上課思維積極、敢於打破常規,有的學生解法比較簡易、獨特等等,教師應結合這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也要打破教師評價的單壹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把自評、互評、組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使地理評價“為促進學生發展而評價”。只有這樣,學生在評價中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熱情,真正使評價成為學生發展的“推動器”。 比如:教師在壹堂課結束前,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1)、妳認為今天課堂上有什麽收獲?妳在課堂上哪些方面有了提高?
(2)、妳對自己在課堂上的哪壹環節感到最滿意,哪壹環節感到最不滿意?為什麽?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分析自己的優缺點及原因,回顧壹節課的學習過程,客觀地評價這壹節課的得失,使學生正確地看待學習。
五、總結
曾經的高中地理課堂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只是單純的傳遞知識,機械、沈悶、缺乏生命的活力,而新課改下的地理課堂必將是折射出"高智慧學習"方式和能力的壹面鏡子,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思維得以飛揚,靈感得到激發, 使課堂變得精彩紛呈,同時使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到成功感、滿足感及地理學的美感,從而實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地理;人人都獲得必需的地理;不同的人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難道不是我們壹直在追求的地理課堂的魅力嗎?
參考文獻:
1、《現代教育思想》、蘇立康主編、北大出版社,2001年;
2、《怎樣培養真正的人》、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出版社;
3、《創新教育與教師的教育創新》、湖南省特級教師藍忠武、2005年;
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國家教育部頒發。
二、高中地理教學論文:靈活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摘要: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目前進行正在進行的新課改而言,註重探究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過程。地理學科因其學科的特殊性,許多高中學生比較難以適應,部分學生對地理甚至產生懼怕心理,因此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來說,加強對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從分析高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角度, 嘗試探討如何更好的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生活實際 地理思維 欠缺
1 引言
對許多剛進入高三的文科學生來說,地理很難,甚至在有些老師當中也會形成這麽壹種認識“學好地理就等於學好了文科”,地理之難,許多同學會壹致推舉人教版高壹地理的必修上冊和區域地理分析這部分。為什麽許多同學會學不好這部分的內容呢。經過連續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學,本人以為出現這種現象的癥結在於學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
2 學生地理思維能力欠缺的壹般表現
在地理學習中,許多學生往往表現出壹些***同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造成了這些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壹個***同點,那就是地理學不好,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地理學科的認識不夠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這樣表述地理學科的特點:第壹,綜合性,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第二、地域性[1]。這兩種特性決定了對高中地理思維需要轉化,對地理問題的認識需要全方位考慮,但長期以來,許多學生特別是文科學生僅僅把地理局限於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對地理知識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長期以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獲取依賴死記硬背,依賴於對地理結論的掌握,忽視對地理原理的探究,從而造成學生在遇到壹些新的問題束手無策。比如對地方時的分析,教材中僅僅提到偏東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沒有涉及到偏東的地方到底可以定為幾點鐘,所以導致許多學生僅僅局限於會計算時間,而我們許多老師開展教學的時候也沒有特意分析時間是怎麽定出來的,從而產生學生在思維能力上的障礙,做壹些普通壹點的題目不難,但對較難的題目就開始頭腦迷糊起來了。
2.2 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綜合分析鑒別能力差
地理知識體系的綜合性特點要求學生的思維要有壹定的廣度和深度,這樣才能在地理學習中用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認識地理問題的本質特征。但是不少學生卻往往表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觀點看問題,導致學生容易在地理學習中混淆壹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比如學生對光和熱的理解,認為壹個地方的太陽輻射能強烈,這個地方的熱量壹定充足,但熱量又主要體現在什麽地方呢,學生又不太清楚。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分析壹些特殊現象如青藏地區光照充足,但熱量不足的現象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正常的思維。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麽比較平緩,許多學生就只能幹瞪眼了。其原因就在於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2.3 思維的邏輯性不強,易受思維定勢束縛
在地理學習中,常有這種情況:有的學生雖然具備了解決某壹問題的知識,但由於思維過程條理不清,違反了某些邏輯規則,結果得出的卻是錯誤的結論。如對熱力環流,有的學生沒有充分認識由冷熱不均引起的各個環節的先後順序,而導致對高低氣壓的產生原因分辨不清,從而產生大氣垂直運動是由低壓流向高壓的錯誤結論。又比如在壹幅經緯網的地圖上(如右圖),由於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使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方向和判斷某地點準確的經緯度。
3 運用生活實際 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出現的地理思維缺陷,特別對高三學生而言,由於直接面臨高考,而許多高考題目都是全新的,沒有良好的地理思維有時候是很難正確解決這些題目。本人經過長期的嘗試,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地理教學,特別是運用生活實際,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幫助更大。
3.1 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地理思維
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教師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學中,必須得加強啟發誘導,調動學生壹切可以利用的頭腦中的知識,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角度出發,壹步壹步深入挖掘,有利於學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時候,學生往往會有對全球地貌形成的壹些零碎的認識,如知道有大陸漂移說這種理論,但具體這種學說支持的依據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時老師就應該深入挖掘,提出問題,大陸為什麽會飄移,要解決幾個問題呢?學生就會逐步去分析,出現兩個問題,壹是大陸水平漂移的動力,來源於什麽地方,為什麽長期朝壹個方向,二是大陸這麽重,為什麽還會飄移。然後學生會提出壹系列的假設,最後歸結到目前比較成熟的板塊構造學說理論,也能充分理解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的區別。
3.2 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形成正確的地理思維打基礎
進入高三復習,沒有壹定的知識積累,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壹些具有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性思維的內容,對這麽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後實施教學。如分析阿巴拉契亞山脈為什麽比較平緩,就結合高壹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壹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壹些相關學科的老師,這樣學生的地理思維才能建立得比較全面。如對全球定位系統的衛星數目的分析,即要定位壹個物體,需要幾顆衛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關知識配套。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後階段嘗試讓學生去記憶教材的大標題和黑體字的方法,因為教材的編排往往按照壹定的地理思維來進行的。
3.3 運用生活實際,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壹種現象,然後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後再進行驗證推廣到壹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壹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如對時間問題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學中,由於學生已經有了壹個對時間計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沒有必要在這個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沒有必要讓學生去做很多的難題,本人以為關鍵在於讓學生思考時間的定義,如地方時,可以讓學生嘗試著分析其來源,缺陷以及補救措施,最後形成壹個完整的地方時—區時—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思維脈絡。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為什麽低產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於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麽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用來分析壹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