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是壹篇極富感染力的戰地通訊。在八年級的第壹單元,這是壹單元以戰爭為題材的文章。下面是我整理的八年級語文上冊《蠟燭》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壹、教材依據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語文上冊。
二、設計思路
是壹篇戰地通訊,安排在以戰爭題材為主的第壹單元的第三課,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學生把握了新聞、小說的文體特點,並了解到解放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和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在此基礎上,希望通過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通訊這種新聞形式,並擴大視野,了解世界人民建立在反法西斯同盟基礎上的血肉凝結成的情誼。進而讓學生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應該懂得珍惜。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常用詞語,,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理清記敘的要素。
3、品味感人的語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蠟燭的特殊含義。
方法與途徑:
1、自主學習解決字詞障礙,並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引領探究把握文章的敘事要素。
3、合作探究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並把握蠟燭的特殊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結合以前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刻的了解戰爭的殘酷,懂得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學習文章用動作、細節、外貌、神態等描寫手段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挖掘事件感人的要素。
五、教學難點
1、對蠟燭象征意義的理解。
2、對國際主義情懷的理解。
六、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查找作者資料和相關寫作背景,並完成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
2、教師了解二戰以及蘇德戰爭,並搜集相關圖片、文字資料。
七、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蠟燭在我們的印象中有哪些作用?(學生發言:照明,生日祝福,烘托氣氛,哀悼等)
然而,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特定背景下,它卻被賦予了某種特殊的意義(板書課題,學生寫出作者)。
(二)自主學習
字詞積累
1、檢查學生對課後“讀壹讀,寫壹寫”中字詞的註音及解釋:
2、補充課文中壹些重要的詞語:(學生補充,並說明理由)
如:拂曉 瓦礫 地窖 腋窩 鞠躬 精疲力竭
名副其實 永垂不朽 燒灼
了解作者
1、學生介紹
2、老師補充:曾任軍事記者,壹直從事戰爭題材作品的創作。1949年10月曾訪問中國,歸國後創作《戰鬥的'中國》。
了解故事背景
1、學生介紹:
2、老師補充:(投影顯示)貝爾格萊德戰役是 1944年9月28日—10月2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烏克蘭第3方面軍、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和保加利亞祖國陣線軍隊為粉碎德軍駐南斯拉夫集團和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而實施的進攻戰役。
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記敘要素:
時間:1944年9月19—9月20日
地點:貝爾格萊德薩伐河前的方場上
人物:南斯拉夫老媽媽:瑪麗·育乞西
事件:南斯拉夫老媽媽掩埋蘇聯紅軍的遺體並將自己珍藏多年的結婚紅燭插在烈士的墳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研讀賞析
1、自讀課文,勾畫讓妳感動的句子,並說說妳感動的原因。
2、討論:老婦人這壹人物形象有何特點?(分小組討論)
歸納: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對紅軍滿懷敬意,渴望和平,渴望解放,對英雄戰士有著深沈而強烈的母親般的愛。
3、討論:文章中的蠟燭除了實指那對結婚花燭外,還有沒有其他深刻的含義?(分組討論)
歸納:燭光是紅軍戰士的生命之光,寄托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征。
(四)訓練檢測
是壹篇戰地通訊,通訊也是壹種新聞體裁,比較和第壹課《新聞兩則》,試著概括通訊的特點。(學生比較,討論,展示)
***同點:都具有真實性、時效性
不同點:通訊比消息的時效性稍弱,但比消息的故事性或者說文學性稍強。
(五)總結升華
通過的學習,妳有哪些收獲呢?(學生總結)
老師歸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通訊這種新聞體裁的特點,寫作上我們明白了要想使寫人敘事的文章感人必須挖掘事件的感人因素並反復渲染,情感上,我們了解到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多少先烈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珍惜並且努力發展應當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
教學總結
在上課之前,我本來是勝券在握的:這篇文章雖然很長,但我已經讓學生提前預習了;這篇文章內容雖然離我們生活很遠,好在讓學生理解的知識點並不多。結果壹上課卻使我大失所望。
首先,我錯就錯在沒有目標的讓學生自由去預習。壹上課提問我才發現學生根本就沒有認真預習,而且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預習,換句話說,學生根本就不會預習,在他們的心目當中,預習就是讀熟課文,僅此而已。結果壹問三不知,沒辦法,只好給學生時間先讀課文,好在亡羊補牢,補救了壹次,但卻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雖然課堂當中也出現過幾次亮點,但這臨時生成的問題與我心目中的期望值卻相差甚遠。
其次,由於學生沒有預習,我心裏就沒了“底”。所以凡是難點就大包大攬,凡是重點就反復強調,這節課基本成了“壹言堂”。學生壹直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積極性和創造思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最後,因為課堂效果與預想的大不相同,所以我心情比較焦慮,語速過快,而且沒有耐心,學生出現錯誤後,表現出了對學生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