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壹。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衰卒,其子趙盾嗣;趙盾卒,其子朔嗣。朔子趙武於晉平公十二年(前546年)為晉國正卿,趙武傳趙景叔,趙景叔傳趙鞅,即趙簡子(前518年—前458年),趙簡子傳趙襄子(前457年—前425年)。
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至王遷,前222年,滅於秦國。
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
趙國世譜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壹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壹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壹,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溯嬴姓淵源,顓頊高陽氏之孫臯陶(八愷之庭堅),臯陶生於山西洪洞(壹說曲阜),舜因而賜以嬴姓。
嬴姓趙氏始於西周造父,造父為臯陶的十世孫。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禦,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裏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青銅甬道銘文》:“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徐國始強,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馳師救周,與楚聯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後,以邑為氏,這是嬴姓趙氏由來。周孝王時造父的侄孫秦非子因功封於犬丘,為之後秦國始祖。周幽王時造父七世孫叔帶,去周如晉,事晉文侯,自叔帶以下,晉國趙氏益興,五世而至趙夙。後來趙氏與晉國韓氏、晉國魏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
嬴姓趙氏
先祖世系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季勝—女防、孟增—旁臯、衡父—太幾、造父
秦趙同源
嬴姓趙氏
先祖世系
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大業—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季勝—女防、孟增—旁臯、衡父—太幾、造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