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由於進取,所以日日更新。哲理:只有不斷地進取,才有不斷的創新和成長。
“惟進取也,故日新”出自近現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內容節選如下: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茍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茍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壹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壹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戲文。
老年人如鴉片煙,少年人如潑蘭地酒。老年人如別行星之隕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亞之鐵路;老年人如秋後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瀦為澤,少年人如長江之初發源。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譯文:
要想說國家的老與少,請讓我先來說壹說人的老與少。老年人常常喜歡回憶過去,少年人則常常喜歡考慮將來。
由於回憶過去,所以產生留戀之心;由於考慮將來,所以產生希望之心。由於留戀,所以保守;由於希望,所以進取。由於保守,所以永遠陳舊;由於進取,所以日日更新。由於回憶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經經歷的,所以只知道照慣例辦事;由於思考未來,各種事情都是他所未經歷的,因此常常敢於破格。
老年人常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常喜歡行樂。因為多憂愁,所以容易灰心;因為要行樂,所以產生旺盛的生氣。因為灰心,所以怯懦;因為氣盛,所以豪壯。因為怯懦,所以只能茍且;因為豪壯,所以敢於冒險。因為茍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會走向死亡;因為敢於冒險,所以能夠創造世界。
老年人常常厭事,少年人常常喜歡任事。因為厭於事,所以常常覺得天下壹切事情都無可作為;因為好任事,所以常常覺得天下壹切事情都無不可為。老年人如夕陽殘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陽。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犢。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飛俠。老年人如釋義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潑的戲文。
老年人如抽了鴉片洋煙,少年人如喝了白蘭地烈酒。老年人如告別行星向黑暗墜落的隕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斷增生的珊瑚島。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亞不斷延伸的大鐵路。老年人如秋後的柳樹,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
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澤,少年人如長江涓涓初發源。這些是老年人與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況。梁任公說:人固然有這種不同,國家也應當如此。
擴展資料:
《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年,正在戊戌變法後,作者梁啟超流亡日本之時。當時帝國主義制造輿論,汙蔑中國是“老大帝國”。為了駁斥帝國主義分子的無恥濫言,喚起人民的愛國熱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啟超適時地寫出這篇《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說》具有強烈的抒情性。文章極具批判的力度,對中國這個“老大帝國”逐層進行解剖,並對那些手握國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狀態作了無情的批判。作者反復描述的“少年中國”則又寄托了作者渴望祖國繁榮昌盛的愛國思想和積極樂觀的民族自信心。
梁啟超是近代中國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家、教育家。和其師康有為壹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壹、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少年中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