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此地以能埋嶽飛而感到有幸,嶽飛墳前以白鐡鑄造的秦檜夫婦像,何其無辜無辜,因二人而日夜為人所唾罵。
忠骨指嶽飛的屍骨;佞臣指奸臣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
嶽飛墓門的下邊有四個鐵鑄的人像,反剪雙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嶽飛的秦檜、王氏、張俊、萬俟卨四人。跪像的背後墓門上有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擴展資料嶽飛是南宋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結了“聯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以收復失地;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率領的“嶽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
金軍有“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嶽家軍的由衷敬佩。
嶽飛被害後,獄卒隗順冒險將嶽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嶽飛冤獄終於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嶽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淳熙五年(1178年),為嶽飛追贈謚號“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謚忠武。
1163年(南宋隆興元年),宋孝宗下詔為嶽飛昭雪,將嶽飛遺體從九曲叢祠遷出,以“孤儀”(即壹品禮)改葬於棲霞嶺下。
1221年(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將嶽飛墓旁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明天順年間改稱嶽王廟),以表彰嶽飛的功德,元代以來,時興時廢,代代相傳。
現存建築於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築風格全面整修,使嶽廟更加莊嚴肅穆。墓道兩旁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遺物。
墓闕西側兩邊的鐵柵欄內,鑄有秦檜與其妻王氏、萬俟卨、張俊四人跪像。1961年,嶽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百度百科-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