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何須淺碧深紅色

何須淺碧深紅色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鷓鴣天·桂花》原文: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壹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譯文:

淡黃色的桂花,並不鮮艷,但體態輕盈。於幽靜之處,不惹人註意,只留給人香味。不需要具有名花的紅碧顏色。桂花色淡香濃,應屬最好的。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遲開的菊花感到害羞。桂花是秋天裏百花之首,天經地義。可憾屈原對桂花不太了解,太沒有情意了。不然,他在《離騷》中贊美那麽多花,為什麽沒有提到桂花呢?

詩詞賞析

這首《鷓鴣天》詞是壹篇盛贊桂花的作品。作為供觀賞的花卉,艷麗的色彩是惹人喜愛的壹個重要原因。

此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點來寫的。“暗淡輕黃體性柔”,“暗”“淡”“輕”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黃、淡黃、輕黃。“體性柔”說這種花的花身和性質。“情疏跡遠只香留。”是這種樹多生於深山中,對人來說是跡遠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卻不因此而有所減少。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壹流。”作者以為,淺碧、深紅在諸顏色中堪稱美妙,然而,這些美妙的顏色,對於桂花來說,卻是無須添加的。因為它濃郁的香氣,溫雅的體性已足使她成為第壹流的名花,顏色淡壹點又有什麽要緊呢。

下片的“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是緊承上壹片的意思寫的。梅花雖然開在早春,開在百花之前,姿容秀麗,儀態萬千。但是面對桂花,她卻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雖然開在深秋,獨放百花之後,清雅秀美,幽香襲人,但面對著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飾羞愧之容。於是,正值中秋八月開放的桂花便理所當然地成為花中之冠了。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騷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離騷》上多載草木名稱,獨獨不見桂花。宋代的陳與義在《清平樂·詠桂》中說:“楚人未識孤妍,《離騷》遺恨千年。”意思和此詞大體上是壹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為憾事,以為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緣故。

就全篇來說,這首詞的筆法是很巧妙的。全詞自始至終都象是為桂花鳴不平,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幽怨之情。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之後,作者與丈夫趙明誠居住青州之時。

由於北宋末年黨爭的牽累,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死後,她曾隨丈夫屏居鄉裏約壹年之久。擺脫了官場上的勾心鬥角,離開了都市的喧囂紛擾,在歸來堂上悉心研玩金石書畫,給他們的隱退生活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和無窮的樂趣。

他們攻讀而忘名,自樂而遠利,雙雙沈醉於美好、和諧的藝術天地中。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名家點評

現代蔣哲倫《李清照詞鑒賞》:《漱玉詞》向以白描見長,而本篇卻以議論取勝。但成功的經驗不在於理性的思辨,而仍歸於形象的辨析和強烈主觀感情色彩,且二者的基礎和出發點都離不開形象的描繪。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第壹、二句對桂花外形特質的成功的描繪,為全詞的議論奠定基礎,那麽,由此生發出來的議論,無論是正面的品評,還是側面的比襯,或是無理的質問,都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至於議論或發問更不帶絲毫的書卷氣或頭巾氣,這樣方能妙趣橫生,令人嘆服。

現代湯高才《花鳥詩歌鑒賞辭典》:“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寥寥十四字,為桂花傳神寫照,表現了三秋桂子的獨特風韻。桂樹,秋季開花,花簇生於葉腋,蕊小不顯。“暗淡輕黃”,寫桂花不以明艷照人的光彩和濃麗嬌媚的顏色取悅於人。然而,它秉性淡雅溫柔,像壹位恬靜的淑女,自有其動人之處。

“情疏跡遠”,寫桂樹生高山而獨秀、無雜樹而成林的特性,不過,詞人把桂花人格化了,贊美她情懷疏淡,遠跡深山,惟將濃郁的芳香長留人間。從“詠物”來說,這開頭兩句寫桂花,可說是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更妙的是,這兩句看是詠桂花,又似詠人,似在歌頌壹種內在的精神的美,語意蘊藉,耐人尋味。

現代孫崇恩《李清照詩詞選》:上闋詠物抒懷。首二句寫桂花的顏色姿質,贊美它淡雅、高潔、柔和的品性,形神兼備,獨有風韻;接著議論抒情,直言桂花不需群花那樣的“色”美,亦“自是花中第壹流”。

下闋深入壹層贊美桂花為群芳之冠,先從節令上看,以梅菊襯比,桂花為中秋之冠;結尾評議屈原多以珍貴花草喻君子美德,惟獨未寫桂花之美引為憾事,再度突出桂花的高雅。

全詞詠物不滯於物,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襯比,或評騭古人,層層議論,連連抒懷,步步宕開,議中含情,情中見意,情調激揚,氣勢豪放,表現了女詞人重內在美、素質美和崇尚淡雅高潔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