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就是自己有什麽不順心的事,有什麽煩惱和憤怒不發泄到別人身上去,就是妳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幹的人當出氣筒。不貳過,就是知錯就改,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
不遷怒,就是自己有什麽不順心的事,有什麽煩惱和憤怒不發泄到別人身上去,就是妳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幹的人當出氣筒。不貳過,就是知錯就改,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
是孔子說的壹句話,即當我有了怒氣的時候,不讓這個怒氣登高,不會犯兩次同樣的錯誤。
擴展資料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壹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