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古詩簡單四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1、《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
2、《清明》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3、《清明》全詩色彩清淡,心境淒冷,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余韻邈然,耐人尋味,歷來廣為傳誦。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
4、“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壹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5、本詩的翻譯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的賞析:
1、詩人杜牧,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
2、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壹個日子。
3、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壹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
4、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
5、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壹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麽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壹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太沒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