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的典故與來源出自《三十六計》。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於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後只得帶著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梁朝。東魏的魏收為這事寫了篇奏章。
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復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壹勸告。後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鍋。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壹字,依序組成壹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